蒋介石迁都重庆之后,彻底打乱了日本的作战计划,日本原本以为,只要拿下南京,蒋介石就会不战而降,中国军队的士气也会大大降低。但这次日本人算错了,迁都重庆之后,全国抗日情绪高涨,无论是高层还是普通百姓,都坚持抗战到底,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陷入战争泥潭。日本也曾设想过进攻重庆的计划,但在战争后期日本...
1932年2月,蒋介石将政府机构从南京迁往洛阳,不久后将其确立为行都,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又将首都搬回南京。而在1937年,蒋介石再次迁都,选择的地点却是重庆,而非洛阳。为了理解这一历史决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蒋介石在迁都洛阳时的境遇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据相关记载,国民党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因是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体现了在危机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尽管迁都是被迫的选择,但这一举动有效地保护了政府的核心力量,为后续的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增强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重庆的迁都和抗战指挥中心的建立,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国民政府在重庆的坚守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抗...
1937年11月17日,抗战国民政府正式启动迁都进程。相较之下,重庆在地理位置、战略优势以及交通条件上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首先,重庆地处中国“腹心”地带,是东西部的结合点和交通枢纽。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政府提供了稳固的战略支撑。此外,其天险地形也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海军的进入...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作为大后方,重庆不仅能够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还能为抗战提供重要的后勤支持。1940年,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一决策不仅是出于军事考量,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迁都后,迅速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民政府在重庆设立了许多...
正是有这些天然的优势,蒋校长最终决定迁都重庆,而重庆也名义上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战时首都。看到这里有人想问,既然迁往内陆为什么不迁往不远处的成都平原,正是因为成都是平原,当时的中国制空权及其薄弱,而重庆山高林密常年大雾适合挖洞隐藏,后面重庆扛住了为期五年的大轰炸也证明了这一点。喜欢作者的请点个免费的...
而重庆是四川最大的城市,背靠长江和嘉陵江水道,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商业与工业。几日后,蒋介石便命令行政院等作迁都重庆的准备。这一次“迁都”的准备,比起第一次迁洛阳,时间比较充裕。但因上海战事起伏不定,所以国民政府一直在观望中。直至10月下旬,上海战事再次吃紧,南京城内已是人心惶惶,“迁都”之事才...
迁都之后,四川有望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增进两地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加快自身科技创新的步伐。从交通物流的角度看,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具备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体系。迁都后,四川可以通过借助重庆的交通便利性,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提高物流效率并降低运输...
不久后的11月16日晚,在国防最高会议上,蒋介石再次强调了迁都重庆的必要性,并宣布政府机关将从南京撤离。随后,林森等重要官员也相继离开南京,乘坐“永丰”舰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重庆,开始了第一批次的迁都工作。在迁移初期,财政和内政机关迁往了汉口,而交通和实业部门则迁至长沙。然而,随着1938年武汉会战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在日寇的步步紧逼之下,于1937年10月底作出决策,当年12月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新址正式办公,1938年8月国民政府驻武汉各机关全部迁到重庆。此后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重庆一直承担着“抗战陪都”的重要地位。一、日寇进逼 被迫迁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