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方面也发现有辽代的石窟。辽代经幢,北方亦有残存,以八角形石柱居多,幢身多刻《尊胜陀罗尼》,或佛传故事,或刻多数小佛像(名千佛经幢)。幢下部是有雕刻的八角或四角的石台,上部冠以八角屋檐形天盖。这些辽代佛教建筑,给继起的金代以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通常都将辽、金两代的佛教建筑视为一系。
兴宗朝至辽末,是辽朝佛教的鼎盛期。在鼎盛期,辽朝皇帝对佛教的信奉程度加深,支持力度也加强,使佛教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走上了扭曲的道路。同时,辽朝也进入了辽人观念中的末法时代,辽朝佛教开始明显地受到末法观念的影响,辽朝佛教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二、竖世佛崇拜与信仰 (一)七...
宽松的佛教政策,为辽朝佛教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绝佳沃壤。整个社会之中,上至契丹贵族,下到百姓黎民,总体上对于佛教加以尊奉。可以说,这种影响涵盖诸多层面:在政治上,僧人受到无比尊崇,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民间社会,大小寺院香火鼎盛;在文化方面,有《契丹藏》的雕刻及房山石经的继修。佛教在辽代的影响首先表现...
除独乐寺十一面观音像外,现今所存的其他辽代佛教艺术遗存也显露出密宗、华严宗相互融合的趋向。以应县木塔的佛像形制为例,木塔的第二层雕塑表现的是“华严三圣”。中间为卢舍那佛坐像,右手为触地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左右除二胁侍菩萨外为普贤菩萨(莲座下白象)和文殊菩萨(莲座下青狮)。木塔第二层,“华严...
薄伽教藏殿内还保存着一组辽代佛教彩色泥塑像,共计三十一尊,以三世佛为中心,两侧配置四大菩萨、弟子、协侍菩萨、供养童子和四大天王等 。这些塑像形象各异,表情传神,生动地呈现出一派如来讲经说法的场面,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成为了辽代佛教文化的艺术殿堂,吸引着...
辽代佛教造像不仅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方和民族审美特色,而且在造像题材上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各种形式的造像实物看,辽代佛像题材非常丰富,不仅有显教的佛、菩萨、罗汉和力士等题材,而且还有密教的五方佛、八大菩萨等题材,这些题材真实地反映了辽代佛教思想全面发展和民众普遍奉佛的状况。其中,最值得...
一、遗存至今的辽代佛教造像 辽代留存至近代的佛教造像主要分布在晋北、辽宁、河北、天津几个地区,其中造像水平最高的莫过于大型佛寺中的雕塑群和壁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的天津独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及二胁侍塑像;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天津宝坻广济寺...
辽代的佛教艺术,残存建筑较多,现辽宁、河北、山西诸省都保存有一些遗构。 比较著名的寺院,有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门,系圣宗统和二年(984)再建,天井和勾栏多保留唐代的建筑法式。宝坻县广济寺的三大殿,圣宗太平五年(1024,一说太平九年即1028)建。大同的下华严寺,道宗清宁二年(1056)建,寺中薄伽教藏系重...
浅述辽代山西地区的佛教和寺院——以朔州“辽天庆八年经幢”为中心 选自《文物世界》2009年02期,陈晓伟 2007年8月,在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败虎堡村发现了一座辽代经幢,呈六面柱体形,残高0.18米,对宽0.27米,其余各边长分别为0.13米、0.075米、0.11米0.17米、0.16米。盖顶、身、基座不存[2]。该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