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外踝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
将手牚按住脚后跟大拇指指尖所指的位置(筋的外面)就是跗阳,点住跗穴,内外两侧一边各一个,两个一块点。 点住后会有点发麻有点胀,一点点住上走一直到颈部,点完了之后把头抬起来转动头部,两边看一看单纯的落枕就能得到马上的解决。 【跗阳穴穴位配伍】 跗阳穴配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因足太阳之络(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阳气将尽,从此阳经已络于阴经,实有附属阳气之意,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故在飞扬络穴之下,设此穴为跗阳。
8、临床经验—子宫热可灸跗阳:子宫热可灸跗阳。子宫膀胱热多从此发。 9、特效经验—粒灸跗阳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用粒灸跗阳有特效。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痿厥风头重……四肢不举,跗阳主之。” 2、《医经理解》:“在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太阳前,少阳后,是两阳脉之相附而行者也。” ...
别名付阳,附阳穴。阳跷脉郄穴。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
跗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之郄穴。位于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位置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作用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腰及下肢病证等 主治 小腿疼痛、头痛 配伍 配哑门穴、通天穴治头重 ...
跗阳穴位于小腿部后侧,具体定位为外踝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四指并拢宽度约为3寸,可以在外踝上放上四指找到3寸,然后在腓骨和跟腱之间找到跗阳穴。跗阳穴为治疗小腿和脚踝等脚部问题最常用穴位之一,走路过多导致小腿抽筋或酸胀,可以针刺或按揉
具体来说,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到达跗阳穴后,会散热并转化为湿冷的水气。但得益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的阳气所提供的热量,这些湿气得以继续上行。这种水湿之气的上行,正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来推动的,因此得名跗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在此交会,但经书并未将此穴定为足三阳之会...
对于跗阳的命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处散热化为湿冷的水气。然而,这并不阻碍其继续上行,因为有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提供热量。这种水湿之气的上行,正是依靠了足背上行的阳气。因此,此穴得名跗阳,既体现了其位置——足背之上,也体现了其功能——阳气的聚集与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