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证明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的两个独立判据。超导材料广泛存在于金属/非金属单质、合金、金属间化合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以及部分有机导体、石墨烯、C结构材料等等。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已达数万种以上,但是绝大部分超导体临界温度都低于40 K。金属锡在低温下实现完全抗磁性——迈斯纳...
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的“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成功使镍基超导体在常压、常温下实现了超导状态。这项突破在基础物理研究层面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不同于传统需要在极低温度和高压环境下才能实现超导的材料,镍基超导体的常温超导性打破了以往的科学认知界限,为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打开了全新的大门。更为关键的是...
第一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Hc通常比较小,很难用于实际应用,因此第一类超导体也通常被称为软超导体。 图6:第一类超导体的磁场与温度相图 [7]第二类超导体是指当外加磁场达到较小临界磁场Hc1时,超导体仍然保持零电阻特性,但导体内部的磁场强度不为0,该状态称为混合态;当外加磁场达到较大临界磁场Hc2时,整个材料脱离...
超导体(superconductor),指可以在特定温度以下,呈现电阻为零的导体。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超导体电阻转变为零的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据此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 讨论 ...
超导体的基本特性之一是零电阻,就是说在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之下,超导体可以在无电阻的状态下传输电流。超导体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完全抗磁性。也就是说超导体在处于超导状态时,可以完全排除磁力线的进入。超导电体的发现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首次成功地把称为“永久气体”的氮液化,因而获得4.2K 的低温源,...
超导体是导电材料的一种,指某些材料在特定温度环境中其电阻率会处于零状态。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发现,在液氦温区绝对温度4K的条件下,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他把这个现象称为超导现象。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超导体的基本特性 (1)零电阻效应。
在一个用超导体制成的电磁体(一个线圈,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磁场)所构成的电路中,从理论上讲只送入一次电流,就可以在电路内不停的流动,从而就能使电磁场持续不断.当然,实际上是存在损耗的,不可能实现这类“永动”,不能不去考虑必需的能源投入,以使超导体能保持其产生零电阻现象所需要的底温状态(即-269℃,...
常规超导原理 常规超导体是指那些在低温下,通过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而产生超导电性的材料,如金属和合金等。常规超导体的理论基础是BCS理论,该理论由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三人于1957年提出。BCS理论认为,在常规超导体中,低温下两个原本均带负电、互相排斥的电子,通过影响原子晶格产生的振动(这一振动的能量量子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