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打击闹事先零羌的军事战略取得胜利后,敌人只剩九千多人,而陆续调来参战的西汉军队达六万多人,国家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在不能马上撤军的情况下,赵充国认为部队只有实行屯田,强兵足食,在湟中地区做长期打算,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消除边患。而皇帝和朝中大臣们急于破敌收兵。面对皇帝下达的进兵诏书,病中的赵...
总之,赵充国认为,罢兵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是保境安民的良策。汉廷接纳了赵充国的提议,“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赵充国遂“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万二百八十人”屯田。赵充国独留河湟屯田时已年届76岁高龄,他率领来自淮阳、汝南等地区的士兵和弛刑应募之...
赵充国 百科释义 报错 赵充国(前136年-前51年,或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金城郡令居县(今甘肃兰州永登)。西汉名将。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西地区,年近八旬的国宝级老将、后将军赵充国临危受命,率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领兵六万,前往金城郡以西的河湟谷地(今青海省东部)屯田养兵,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终于平定了西羌之...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
赵充国出生于公元前137年,字翁孙,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人,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武帝取得征讨匈奴胜利后,移民移居金城郡令居县(今甘肃兰州永登)。他是后西汉时期的优秀将领,唯一能拿得出门的大将,并且高寿(86岁)而终,是武帝及武帝以后昭帝、宣帝时代楷模,可圈可点,威震四方。天汉二年(...
赵充国,西汉名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金城郡令居县(今兰州永登),以“良家子 ”入补羽林,一生戎马倥偬,安定边陲,保卫内地休养,功莫大焉。《汉书》评价,“为人沉勇有大略”。湟中平羌之初,汉军开支日巨,国家负担沉重,赵充国“贵谋而贱战”,提出了闻名古今的屯田十二策,建议实行兵农...
"臣虽年迈,但平定西羌,未必要用刀枪。"赵充国的声音沉稳有力。这位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戎马生涯的老将,此时正面临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作为陇西上邽人,他对西北边陲的形势了如指掌。从一名普通的羽林卫士,到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第四位,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陛下可还记得李广利将军被困匈奴的往事?"赵...
西汉排名麒麟阁功臣第四的赵充国,他是被毛主席评价为“很能坚持真理”的将军,他是比肩霍去病的将军,他谥号“壮”侯,意为胜敌克乱、豪情壮志。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境来侵老病随。赵充国在76岁这一年,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他身披盔甲征战沙场,平定叛乱名流千史。赵充国西羌平乱之战,堪称经典一役,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