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赫哲族风情传遍大江南北。赫哲族因江河的哺育而生,又因守护江河而兴,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独特的鱼文化,这是渔猎时代的遗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千百年来,历久弥新。周一至周五 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 ...
龙博教育篇之一:走进传承 —— 走进赫哲族 赫哲人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赫哲族还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皆和鱼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历史上的赫哲人的服饰、被褥等是用鱼皮、兽皮制作;主要用狍皮、鹿皮做衣料,只有靰鞡...
赫哲族,一个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渔猎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与说唱艺术,无疑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走进赫哲村寨,仿佛能听见历史在耳边轻声细语。那悠扬的“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讲述着部落...
”伴着婉转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实践团走进赫哲民俗展示馆,走近赫哲族、了解赫哲族。在赫哲族姑娘尚美含的讲解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全面了解到赫哲族文化的历史沿革、语言文化、渔猎文化和传统婚俗,欣赏了赫哲族精美传统手工艺品,聆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观看“抓吉三宝”精彩的民族舞蹈表演和国家级非...
曲调悠扬、表达生动……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独特的曲艺说书形式,被学术界称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是反映该民族古老历史、渔猎、爱情生活和风俗信仰的“活化石”与“百科全书”。 伊玛堪的说唱充满韵律,表演者以说唱结合的方式进行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无需乐器伴奏。这种表演方式使伊玛堪的叙事更为...
走进“非遗”音乐 | 赫哲族篇 赫哲族与《乌苏里船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以一首《乌苏里船歌》红遍大江南北。这首反映赫哲族人民在1949年之后幸福生活的歌曲,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个人口稀少的北方渔猎民族。 一、衣食江中来: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 ...
今天,我们走进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鱼皮做的面具,生动灵巧,工艺精湛,让人爱不释手。接着是用鱼皮立体还原赫哲人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还有那赫哲族传统的鱼皮画:有记录生活、神话、劳作等日常情景,色彩鲜艳,用云纹、水纹、鱼纹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绣制。以及用桦树皮搭建尖...
在黑龙江佳木斯敖其湾,有一家赫哲文化艺术中心。赫哲族是一个经常和鱼打交道的民族,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鱼皮衣是赫哲族特有的标志性服饰,具有防风、保暖的特性,适合当地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赫哲文化艺术中心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采用浮雕、刺绣等工艺与鱼皮画相结合,开发了赫哲族民俗图腾...
舞台上,身着赫哲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们轻柔地唱起新渔歌,带着观众走进赫哲族,体会赫哲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哈尔滨音乐学院师生携《赫哲渔歌》在“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首届东北三省一区教育系统文艺汇演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唱出新时代赫哲族的美好生活,也让人们听见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60年前,一曲《乌苏...
赫哲族大概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被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鱼皮衣了。顾名思义,鱼皮衣就是鱼皮做的衣服。由于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水资源丰富,赫哲族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食鱼肉、衣鱼皮的生活方式。鱼皮衣的样式像旗袍,腰身相窄, 身长过膝,下身肥大, 但不是曲线式的,而是扇面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