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综合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 ,色泽灰暗...
防治赤霉病,第1个推荐的配方是肟菌酯+戊唑醇,肟菌酯是最新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既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够高渗透去治疗病害,效果比吡唑醚菌酯好很多;而戊唑醇是高效的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高效治病,二者搭配对小麦的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我们在实...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
赤霉病,是令全球麦农闻之而色变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自1884年在英格兰首次报道以来,它的踪影遍及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赤霉病田间发生程度波动很大,在一些年份里相安无事,但每隔几年就会兴风作浪,在一些麦区引发大流行,导致严重减产。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一直是国际公认...
赤霉属是核菌纲(Pyrenomycetes)肉座菌目中的一属 。核菌纲(Pyrenomycetes)肉座菌目中的一属。是某些植物的寄生菌和致病菌[见水稻赤霉病(bakanae disease of rioe)7。赤霉菌在基质表I形成蓝色或紫色子囊壳。子囊抱子一般卵形或纺锤形。许多种有分生孢子(不完全)阶段,被分类于式样属镰袍霉属(Fusaritu)...
赤霉素(gibberellins,GA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许多植物生长发育等多个生物学过程。赤霉素用A₁(GA₁)到A(GA)的方式命名,数字依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历史 1926年日本黑泽英一发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而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之为...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赤霉病就有可能发生。小麦赤霉病具有“可防而不可治”的特点,赤霉病是“在扬花期侵入,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一旦错过防治“窗口期”,侵染危害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小麦丰产...
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根茎、穗实腐烂枯萎,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甚至颗粒无收。受到赤霉病侵染的小麦籽粒会发生失水干瘪,使得小麦穗粒的淀粉与蛋白质含量大幅降低,从而导致小麦结穗量减少,产量下降,出粉率低。一旦人类食用了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就会发生中毒现象,所以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已经完全失去了...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等,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能受到侵染,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1)苗腐。一般是由于种子带菌、或受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引起,开始时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逐渐腐烂,进而导致麦苗茎叶发黄、细瘦,可进一步发展为颈基腐、秆腐,严重时可导致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