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潜流是指赤道附近海域次表层中的海流。以下是关于赤道潜流的几个关键点:位置:处于赤道流之下,中层水之上。它位于一个温跃层中,这是海水温度随深度急剧变化的区域。流向:与表层南北赤道流的流向相反,赤道潜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相较于表层的赤道流,赤道潜流的流速更大。在太平洋中,其最大流...
太平洋赤道潜流是指位于赤道附近,沿海底向深水区流动的潜流。这一潜流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和动力学特性,对全球海洋的热量和盐度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潜流的成因复杂,与海面风应力、海底地形地貌、地球自转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水团来源 1.大洋暖流与深海冷水团 太平洋赤道潜流的水团来源主要包括大洋暖流和深海冷水团。其...
赤道潜流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都比较稳定。在整个流程中,它们的流量介于每秒3400~4000万立方米,变化较小。它们的流程都很长,在太平洋为2.9万千米,在大西洋为4500千米;在印度洋为3900千米。 虽然人们对赤道潜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索。例如,人们在赤道以南,南纬3°和6°~8°之间,...
《太平洋赤道潜流的水团来源及其输运路径》 一、引言 太平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其内部水文系统极其复杂,特别是其赤道附近的潜流系统。潜流是海洋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隐藏在主流之外,具有独特的水文特性和动态行为。其中,赤道潜流以其强大的循环和交换作用,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寻找新的证据,以验证或修正这一新发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证实赤道潜流不仅存在于一个大洋,而是三大洋共同的特性。这一潜流以赤道为中心,自西向东流动,横跨三大洋,在北纬2°至南纬2°的狭窄海域内,形成了一股与赤道对称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大约在200至300米,且全年流速保持稳定。
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赤道潜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量,通常在每秒3400万至4000万立方米之间,波动不大。这表明它们在整体上保持着较为持久的流动状态。此外,潜流的流程长度也各不相同,太平洋的流程长度最长,达到2.9万千米,大西洋约为4500千米,而印度洋的长度则为3900千米,显示出它们各自独特的地理特性...
探索赤道潜流的奥秘 1951年,美国年轻的海洋学者克伦威尔和他的同事,在太平洋的赤道海域进行鲔鱼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的考察研究。考察的方式并不复杂,就是把玻璃浮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长的海面上,每个玻璃浮子下面,挂上铅锤和若干鱼钩。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来。按照一般的常识,既然海流是向西流动的,布下的钓鱼...
近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胡敦欣院士团队在北赤道流与北赤道潜流季节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北赤道流区垂直方向上同时存在的两种类型季节内变化信号并揭示其动力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 北赤道流(NEC)作为北...
力,最终查明,赤道潜流在三大洋 中都存在。它的表现形式是,沿赤 道方向由西向东流动,横越三大 洋。其范围是北纬2。到南纬2。之 间的海域内,形成了一支与赤道对 称的狭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在 2OO至300米,全年流速稳定。在 整个海流的上层,有一个密度跃变 层,自西向东向表层抬升。这股海 流的最大流速,在太...
为了铭记他在这次发现中的贡献,科学家们将那隐藏在赤道表面下的重要海流命名为"克伦威尔海流",或者称为"赤道潜流"。这种海流并非他一人之功,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其科学价值和影响力。尽管克伦威尔本人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命名,但他的精神和成果被永久地镌刻在了海洋学的历史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