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的暴发与人类活动带来的海洋污染密切关联,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区多为河口海域和沿岸、内湾海域,这些地区是沿岸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排水、养殖废水、江河径流集中的排放区,大量含有氮、磷、铁、锰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近海、港湾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适宜...
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是一种常见的赤潮藻类,主要分布在浙江沿岸。这种藻类的细胞链呈直而短的特点,细胞宽度在10到80微米之间。壳面呈狭椭圆形,扁平,中央部分微凹或微凸。宽壳环面为长方形,角尖。壳套大多高于细胞的1/3,与壳环带相交处有极明显的凹缢。细胞间隙呈多角形或椭圆形。角毛较短,硬...
布氏双尾藻的色素体多数为颗粒状,细胞核位于中央。这种藻类适应温度范围广泛,属于世界分布种类,也是我国沿海常见的赤潮藻类之一。2004年5月下旬,布氏双尾藻在象山港重点养殖区海域引发了赤潮事件。此外,福清湾海域的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也是布氏双尾藻。在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为主,其中布氏双尾藻也...
海边惊现“爆爆珠”还能下水吗?球形棕囊藻赤潮对人有危害吗? 央视频 543万粉丝 · 1.7万个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官方账号 关注 接下来播放自动播放 01:04 陈冠希女儿学校被山火烧毁,呼吁大家捐款却被怼,怒挂素人照片反击 星娱STAR干饭版 52万次播放 · 2355次点赞 02:21 柳岩被曝知三当三,回顾其感情之路...
赤潮藻毒素,由淡水或海水中的藻类产生的不同有毒物质统称藻毒素,赤潮藻毒素则是指形成赤潮的有害藻类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分类 并非所有的藻类都能够产生毒素,常见的有毒微藻约有60~78种。对于能够产生藻毒素的有毒藻种,其毒素的产生也受到多种因素,如种属差异、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的营养盐状况是影响藻...
藻类是引起赤潮的因素之一.赤潮藻的生长和消亡,除了与环境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有关.发生赤潮时,大量赤潮藻粘附在鱼鳃上,导致鱼类缺氧窒息死亡;有毒赤潮藻及其分泌的毒素进入浮游动物体内,可通过食物链导致鱼、虾等死亡,还可能引起人中毒. (1)影响赤潮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两...
2003年7月中旬在蟹钳港、崇门头海域检出该藻赤潮。江苏海涂(夏季)浮游植物按优势度高低,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48)、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Y=0.10)和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Y=0.02)。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主要为柔弱根...
夜光藻在实验室培养的囊体状态#夜光藻 #赤潮藻 - 光语生物-微藻世界于2023120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21.0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对于海洋赤潮的危害,多数研究聚焦于赤潮藻产生的毒素经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近期,我院吕颂辉/崔磊团队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海洋赤潮微藻代谢产物视黄醛类物质在海洋食物链的传递及其诱发的生态效应,最新成果以封面文章(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