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购买力平价法,是指在国际比较项目中。通过价格调查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测算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即货币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以取代官方汇率。从而顺利实现国际比较的一种方法。尽管购买力平价法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其理论框架和具体计算方法的...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是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也就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
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种经济学术语,它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其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urchasing power panty):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假设条件 1、 不...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理论简介 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
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 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国货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 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 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 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被称为购 买力平价。(1分) 绝对购买力平价...
新一轮购买力平价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许宪春 2024年5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按新一轮(2021年轮)国际比较项目(ICP)计算的2021年世界各参与经济体本币对美元的比价、GDP及其支出项目和人均GDP等数据。根据发布结果,以美元为基准,202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PPP)值为3.99,相当于当年美元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