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獬豸冠(xiè zhì),又称法冠、铁冠,据记载是楚文王所制,一直都是执法官吏所戴,所以称为法冠。法冠上有象征獬豸角的装饰,所以又称“獬豸冠”。...
豸冠 [ zhì gu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ì guān ] 即獬豸冠。 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 一蹴而就 吹毛求疵 呼风唤雨 因地制宜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有恃无恐 相提并论 ...
豸冠含义解释 豸冠[ zhì guān ] ⒈ 即獬豸冠。 ⒉ 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什么是豸冠引证解释 ⒈ 即獬豸冠。 引《旧唐书·肃宗纪》:“御史臺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宋 黄庭坚 《次韵郭明叔长歌》:“文思 舜禹 开言路,即看承詔著豸冠。”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惟监司观察...
🏆“獬豸冠”,又称“铁柱”、“柱后”、“铁冠”、“獬冠”、“觟冠”、“触邪冠”、“豸冠”、“黑豸”等,是进贤冠的一种。其形制多样,有帽冠横插一发簪代表一角的,有两角的,也有两珠的,甚至有帽冠刻獬豸的。由于獬豸象征着辨别曲直,因此这种冠帽多由法官佩戴。
豸冠-汉语大词典 豸冠 【1】即獬豸冠。{清}{王韬}《淞滨琐话·金玉蟾》:“惟監司觀察之尊﹐豸冠繡衣之榮﹐或可稍爲吐氣。”《旧唐书·肃宗纪》:“御史臺欲彈事﹐不須進狀﹐仍服豸冠。”{宋}{黄庭坚}《次韵郭明叔长歌》:“文思{舜}{禹}開言路﹐即看承詔著豸冠。”【2】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词典 豸冠的意思zhì guān豸冠拼音zhì guān 注音ㄓˋㄍㄨㄢ 词语解释豸冠[ zhì guān ] ⒈ 即獬豸冠。 ⒉ 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引证解释网络百科豸冠 tún pāi ㄊㄨㄣˊㄆㄞ 豚拍 猪肋肉。一说,指猪腿。拍,同“ 髆”。《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 郑玄 注:“ 郑大夫 、 杜子春 ...
1、豸冠读音为zhì guān,意思是即獬豸冠; 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2、汉字解释:(1)、豸 <名>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 [an insect without feet or legs]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豸 <动> 通“解”。解决 [solve...
獬豸冠是古代官员,尤其是纠察、执法官员的一种特殊标志。在唐朝时期,御史台的官员在行使弹劾权力时,不需要提前呈递报告,他们只需佩戴獬豸冠即可。这种冠冕不仅象征着权力,更象征着公正与正义。宋朝诗人黄庭坚在其诗作中提及,文思如舜帝、禹帝般贤明之时,朝廷更应敞开言路,让纠察官员得以佩戴獬豸...
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大意,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官入朝奏事,须有谏官、史官随同,如有过失则及时匡正,无论善恶均记录在册;诸司奏事均在正衙,御史弹劾百官时,必须头戴獬豸冠,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的奏表;所以大臣无法独自控制和蒙蔽君主,小臣也无从进谗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