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唐司空图提出的美学命题。对于诗歌意境的形成及其审美价值的理论概括。《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谈)哉?”第一个“象”与“景”,指诗歌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所直接描写的最易使人感受到的形象,有具体的形状、色彩、声音及其组合,画面明晰而不飘忽。第二个“象”与“...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出自唐朝司空图的“诗味”论,最后一句应是味外之旨,多了个宗. 意思是:此形象之外的形象、此景观之外的景观、此韵意之外的韵意、此味道之外味道.最后一个旨,古代也指美味. 这四句,是古代文人对诗文鉴赏的一种方式,希望跳出诗文的表面,品味出更...
整个中国画的“象外之境”几乎都含在这几句话里。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意象,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人类最高的心灵在笔墨运化间、在水活石润的天地之外,幻化为渊然而深的灵境,在具体而微的溪山行旅、 林峦雪霁、烟岚重溪、云山清啸之中,体味到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无...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最浅层次的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 “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
本文将以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为切入点,重新阐释这一思想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象外之象”的含义。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指的是描绘事物时,要超越表面现象的表达方式,而融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抽象。传统的象征手法往往局限于表面的描绘,而司空图要求在描绘中加入更多的内涵,使读者能够从作品中领悟...
文人画传有承接矣。数叠远山,几角古刹,半面红墙,一角飞檐,一片竹林,波散浮萍,一把纸伞,一褶裙衫,两处相思闲愁,皆可见。意境可观,美亦无处不在,可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中之境也。© 版权声明 文:紫砂之家;图: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告知删除!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想象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二、《二十四诗品》:品,即品格,诗歌的艺术境界。整部《诗品》“摹神取象”,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诗境的特点 二十四种诗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是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
老牌陵园的特性便是在陵园中完全阐述了自己眼中的传统文化,且他们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水墨画的风格意境,随处可见的蓄意留白与陵园古风建筑相互呼应,倒不失古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 北宋大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唐代诗人的诗中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
贵族精神,不易把握,更不易运用电影语言外化出来,将贵族置身于欧洲园林是一条稳健而有效的视觉路径,库布里克的《巴里 · 林登》有力证明这条路径是可行的,能轻松深入观众之心,深得观众认可。古希腊高度注重秩序与理性,但过于神圣,不接地气。古罗马消解之,变得世俗,却被基督教利用。中世纪压抑人性,不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