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 一双为了祖国育种事业 工作五十年的双手 让很多网友泪目↓ 82岁的他现在仍然要 战高温、冒酷暑、下田间 去照看水稻 一双手异常粗糙,让人心疼 9月1日晚,总台《开学第一课》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 “50年金色种子梦”他立志投身农业 来到海南开展水稻种植研究 出生于福建一个小...
在下乡同行的车上,谢华安院士还在与福建南平市浦城县农业农村局的负责同志打电话,沟通优质、抗病常规稻最新品种“福香占”的种植推广;50分钟的车程,原本可以小憩的谢院士,却在抓紧每一分钟解决水稻难题。年过八旬,还有着“满满的日程表”;面对各界赞誉,却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向着大地,质朴而谦逊。谢华安坦陈:...
20年前, 谢华安在海南省三亚市与袁隆平院士在田间观察水稻材料生长情况。“追着光和热,忍着苦与累。”睡稻仓、守田埂、战高温,脚踩湿泥,手抚粗稻,还要忍受蚊虫叮咬,谢华安就这样泡在南繁育种基地。一到水稻杂交授粉时,稻叶的齿就像锯子,在手上锯开一道道口子,天长日久,满手裂痕,受伤结痂。谢华安收获前...
谢华安长期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测交配组”“抗瘟性筛选育种”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明恢63”的育成,改变了我国当时局限...
谢华安院士 田晶娟绘 图为农民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查看水稻授粉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又是一年金秋,又是一年丰收。丰收背后不仅有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付出,也有科学家“上下而求索”的刻苦钻研。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华安:1941年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起,他长期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品种,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谢华安院士,这位福建龙岩走出的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用一粒粒种子书写了属于中国的绿色传奇。从汕优63的广泛推广到明恢63的恢复系突破,他不仅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他的科研历程、重要成果以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全面解读这位“稻香院士”的非凡贡献。《...
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作了主题报告。50年来,全国科研工作者持续开展杂交水稻大协作,杂交水稻实现了数轮产量跃升,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
——谢华安院士 日前,首届全球野生稻联盟国际研讨会暨“澜湄粮仓”学术交流会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谢华安作《种业创新与粮食安全》报告,介绍了我国水稻育种与经典大品种“汕优63”育成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谢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