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言则听”出自唐代元结的《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谠言则听”全诗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唐代 元结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作者简介...
小提示:"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小提示:"谠言则听,谄言不听;"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全诗 原文拼音版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唐】元结:《至正》 句意:要听正直之言,不要听谄媚谗言,君主能这样做,才能保持清醒。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 ,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
《谠言则听,谄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出自:唐·元结《至正》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察言类名言赏析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注释谠(dang) 言: 正直的言论。谄(chan) 言: 奉承巴结的话。 句意正直的言论就听取, 奉承巴结的话就不予理睬。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出自:唐·元结《至正》...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翻译全文如下: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唐代 元结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一章四韵八句)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注释:暂无翻译:暂无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名句注音 ( ( gǔ 古 yǒu 有 zhèng 正 wáng 王 , , néng 能 zhèng 正 shèn
出自唐诗人元结的《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标签:元结写风 更多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植植万物兮,滔滔根茎;五德涵柔兮,沨沨而生。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赫然夏衣政昨昨原地热万里关山占卜师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算命。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和温如言都想不通,怎么生的那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怎么就成了自己儿子的亲生骨肉,成了他们的亲孙子...
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