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为人操守 谈迁一直是靠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谈迁的前半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个“草根作家”,他既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什么名门公子,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村小秀才,终身未仕,但好在他的父亲非常重视对谈迁的教育,打谈迁幼时就对他悉心教导。但是即使这样,谈家的命运也没有在谈迁这一辈发生转折,而是继续衰败了下去。因为史册缺载,我们很难勾勒出谈迁年...
【名词解释】谈迁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谈迁(1594年-1658年1月14日 [1] ),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创作了史书《国榷》。他的作品还有《...
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宗祥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校勘家。他们生活年代相差近300年,一部历史巨著——《国榷》让他俩连结在一起。 《国榷》是谈迁穷其一生编著的明史著作。他虽只是一个乡村秀才,但有他的爱国心,他以国家为视野,以修明史为...
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的一生只专注于学史写史,《国榷》这本史学臣著就是他的毕生杰作。这当中有过多次的重大机遇与波折,谈迁的坚守初心让人无比的钦佩,世所罕见。 谈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人家,生活上只能说恰够解决温饱,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可是谈迁志向远大,他立志要著写一部有关明朝内容详尽的史学大...
这五年的抄写生涯,为谈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素材,也为他日后著作《国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迁在阅读史料的时候,可谓是废寝忘食。他父亲去世前,他还在嘉兴查阅史料,以至于,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份遗憾,也成为了谈迁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一个眼中只有史学的人,谈迁行事十分独特。 古代的读书人,素来视步入仕途为...
谈迁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诸生。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
其次,谈迁编撰《国榷》,主要的根据是列朝实录和邸报,参以诸家编年,但又不偏信实录,也不侧重私家著述;他对史事的记述是十分慎重的,取材很广泛,但选择很谨严,择善而从,不凭个人好恶。第三,建州史料万历以后最关紧要,《国榷》于万历后尤详,特别是崇祯朝没有实录,谈迁根据邸报编述了这十七年间的事迹。由于当时...
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勤奋好学,立志编写一部真实可靠的历史书。他从二十九岁起开始撰写编年体明代史《国榷》。编写《国椎》,谈何容易。谈迁由于家境贫困,买不起参考书,又无图书馆可去借阅书刊,就只得到处求人。有时为了搜集一点有用的材料,他往往要带着铺盖和食物跑上百十里路。春去秋来,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