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2021-05-23 08:00 1-6年级:课文中的25位著名人物故事 (下册汇总) 文|郭学萍 前言 我喜欢梳理教材,把统编教材1-6年翻来覆去“素读”,找规律。今天和大家分享下册中的著名人物,他们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榜样人物...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
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4.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始终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而圆形人物性格复杂,更能使小说逼真。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表现出人生...
从小到大,所学的课文中一定有不少对美食的描写吧!从鲁迅的《孔乙己》《社戏》等美食套餐,到高邮鸭蛋、国外的荞麦面与海鲜,优秀文本的描写让人食指大动。当然,这背后的情感和主旨学习,也是我们共同的学习记忆。食物承载情感,味道蕴含万千,舌尖上的课本,带着一丝人间烟火的温暖,向你走来。鲈鱼脍 “休说鲈鱼...
—— 江城子 [宋] 苏轼 初中课文中的那首《江城子》,每十年读一次,四十岁才真的读懂了。初读此诗,我豆蔻少。且不识其中“愁滋味”,但觉苏东坡之凄惨与孤凉,更多的情愫,在我这年龄尚不能感。二八之际,再读此诗,感触渐生,情感渐入。恰逢情窦初开,此诗让我细细品味,慢慢代入,这个时候,我...
随着人生经历的慢慢增长,我心中对于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悄然升起,初中课文中的这首《春望》,直到30岁才真的理解了。此诗是杜甫爱国忧民诗的名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准备去投奔肃宗,但不幸途中为叛军俘获,带...
课文1 白鹭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
老课文中的“520”:还记得《牛郎织女》吗?《牛郎织女》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3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
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道尽了百草园的斑谰色彩、盎然情趣。来到鲁迅故居,课文上的文字一下变成了实景,仿佛穿越百年,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苏州·苏州园林 说起苏州,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大多来自于课文中叶圣陶的那篇《苏州园林》“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我觉得苏州园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