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我们饥饿时总要想吃 ,吃时总要想饱,那是人人相同的 。倘然有一种好说空话的人们 ,对着饥饿的人说得天花乱坠 ,罗列出许多山珍海味 ,单有空名 ,并没有食物 ,结果枉教饥饿的人听是听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饱,这就叫“说食不饱”。就是比喻佛经里面的道理穷高极深 ,我们单从知识...
所以你用功啊,就是要老老实实,要真正地为了解决问题,你不为了解决问题,只晓得在这里打混,那不叫打七,那叫打混。 你要用功啊,这个东西是要用的。古来的人为了用功,真是千山万水寻师访道,不开悟不罢休,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了,他在菩提树下,那...
多闻,不但能自利也能利他,还能断烦恼,证菩提。阿难尊者一向多闻,但没有下功夫真修,所以不能了生死,不能破摩登伽难,他就忏悔自己虽有多闻,但没有修行,就跟不闻是一样的。说,总不能饱,说食不饱。在华严经有这么一段,譬如贫穷人一天到晚给人家数宝,数他人的宝,自己半分钱都没有。多闻亦如是!譬如盲聋人,...
从“念头创造了你的世界”这一哲学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知行合一与“说食不饱”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六祖慧能的智慧名言:“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来进行分析。 一、念头创造了你的世界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念头、思想或意识在塑造和影响...
读词听人说好坏不成,须自己读。“说食不饱”。禅宗大师往往至要紧关头不说,讲懂了不如悟会了。 【注】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
说食不饱,是一种幸福。 谁都可以拿食物来满足自己。不必拘泥于山珍海味,食物本身并无贵贱。有时候,诱惑味蕾的,可能就是一个冒着热气的烤地瓜和妈妈亲手包的水饺。 毕竟,饮食偏好在而是就已经形成。令人魂牵梦萦的,都是带着故事的食物。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珍藏,谈起来总会是激动的。
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炳玖玖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5.02.03 20:06 +1 首赞 收藏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
十四、马 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执策而临之()食能虽有千里之能()设酒杀鸡作食()束手无策()嫉贤妒能()废寝忘食()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十四、策:用马鞭驱赶 鞭子 办法 食:吃同“饲” ,喂 食物 吃饭 能:助动...
古来的人为了用功,真是千山万水寻师访道,不开悟不罢休,不知吃了多少苦头!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了,他在菩提树下,那个天人拿吉祥草给他铺了一个座位,给他坐下来,他就发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坐。”我们只要有不开悟不罢休的愿力,你试试看,一定开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10 22:16 回复...
不能行者,纵学再多佛法,只增多闻,烦恼依旧,不是修行,却增生死无明。如说食不饱,徒劳无益。能行佛法者,一日修行,胜十年说道。片刻修行,胜读三藏十二部。故六祖云,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愚人终日讲说佛法,思维佛法,知解佛法,不得受用。智者心行般若,行于佛法,亲证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