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译报》译载的稿件,起初博采自上海租界内出版的俄文《消息报》、英文《字林西报》、法文《上海日报》、德文《远东新闻报》以及在上海租界内能看到的许多外国刊物,后来也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新闻电讯,并且从内地《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报纸转载文章。对于一些不实的外电报道,编辑都认真加以处理,例如:在...
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准确概括了林则徐开展译报活动的想法,成为我国近代洋务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不仅开了近代国人认识和接触报刊之先河,使外报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国人的眼界,让更多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加快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王...
林则徐首倡译报,第一次把我国传统的“报”与外来的“新闻纸”对应地联系起来,使中国新闻事业与世界接轨。晚清有大量的人和报参与了译报,他们在借鉴西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特有的报刊话语、报刊实践与媒介认知,成为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不可或...
《每日译报》初为4开小报,不久扩成对开大报,并始终坚持选择有利于抗敌的译稿。如同年6月3日译载美国记者斯诺的文章《在日军后方的八路军》,叙述八路军同日寇交战数月后,已成为中国最强的一支军队。该报及时向广大民众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如从1938年8月23日起连续译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同年9月4日...
《国际译报(上海1945)》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收录至1946年1月第2期。由上海国际译报社编辑并出版。双月刊,属于社科综合性刊物。该刊主要撰稿人大多为翻译人员,包括吴石芝、范秦、宛华、危择、盖世、余阵亚等。主要设有评论、读者等栏目。该刊内容都系由英文、法文、俄文等各国刊物中选译而来的,范围包括...
《国际译报(上海1932)》1932年9月创刊于南京,本刊后迁上海出版,停刊于1934年9月7卷1期。国际译报社编译,国际译报社发行。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后又改为月刊。时事刊物。主要栏目有消息、评述等,主要是介绍国外重大事件,并且对相关事件作必要的论述和自己的见解。撰稿人有戈奇、圣律、素曼、芾浪、克...
译报,就是翻译电报的意思,过去的摩斯密码,为了保密,都是要有专门的密码系统的,不同代码代表不同的文字,需要翻译出来。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租界变成“孤岛”,原先在申城出版的许多报纸均因环境险恶而停刊或迁离。中共江苏省委决定设立文化界运动委员会(简称“文委”),坚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年,“文委”创办的《每日译报》社积极出版报刊和书籍,为上海工人群众开辟了一个认识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窗口。
《上海译报》(1994.11.10) 责任人/主编:杨泰俊 出版单位:上海远东出版社 期号:1994-11 第 636 期 语言:中文 开本:8开 出版时间:1994-11 售价¥6.00 品相八五品品相描述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上书时间2019-01-26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