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说:“齐国是千乘的大国,先君僖公以威力震服诸侯,号称小霸。从襄公开始齐国政令无常,国家大变。寡人即得君位,人心未定,国势不强。现在我想要整治国政,重新制定法纪,应该先做什么?”这是桓公的第一问,管仲答道:“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纲,四纲不强,国家就要灭亡。国君要订立国家的纲要,...
论政是什么意思 论政 lùn zhèng议论政事。●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叔文论政。」●《宋史•张方平传》:「朕欲卿与韩绛共事,而卿论政不同。」●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孔子之论政,虽有所谓大同之世,太平之治,其所雅言者,...
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42 孔子论政案例22-27 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 【导读】 接前三期21段对话,并本期6段对话,可见本篇各章节内容是以社会政治问题为主,所体现的主要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故名“正论”。孔子认为“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论政【作者】邵谒 【朝代】唐 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作者介绍 邵谒 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 唐代“...
孔子论政:正人先正己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周游列国14年后,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被鲁国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季康子迎接回国。 季康子是鲁国的实权派,他恋栈权位、霸占国政。既然大名鼎鼎的孔子回国了,季康子自然要向孔子咨询政...
苏轼论政:挑战新法,呼吁守旧,熙宁大论战揭幕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文风和锐利的政论而著称。熙宁三年(1070),他在连续进呈的《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与《拟进士对御试策》中,对王安石的新政进行了全面批判。这场论战,堪称北宋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较量,一方是变法派的王安石、吕惠卿,另...
何谓“文人论政” 什么是“文人论政”?学界引用最多的观点是来自于方汉奇老师的论说,即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这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传统。[1]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清议”的传统。如“倡清议,进直言”“文...
文人论政,报国情怀。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界定民族国家为“想象共同体”。这篇导读用“国家想像”为题,倒不是要学某些时髦的“后现代主义者”特意强调国家的虚构面,从而企图以边缘的地域、族群或身分去瓦解“中国性”。《报人报国》旨在考察报人到底“想象”有哪些方案、思想、办法可以拯救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无...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关注点。而所谓“文人论政”,就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以文章报国,以言论参与时政的行为。文人论政主要凸显文人的社会责任,社会担当以及其主体意识。民国时期国家不统一,政局动荡,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如何实现国家统一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