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政注音:ㄒㄨㄣˋㄓㄥˋ 训政繁体:訓政 训政五行:水火 训政的意思 训政含义解释 训政[ xùn zhèng ] ⒈ 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⒉ 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
训政[xùn zhèng] 1. 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3. 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
军政指的是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训政是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指的是宪法政治...
训政思想源于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研究中,提出了革命程序论,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一理论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想中渐进式民主发展观念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中国当时国情的特殊考量。孙中山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
成语(Idiom):训政 发音(Pronunciation):xùn zhè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君主在位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德行和治理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训政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训民时敦,训时敦之。”意为君主应当时刻保持修身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并以此来教导百姓。
(1)“训政” ①开始:1928年 ②表现:由 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军政、训政、宪政是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形式。军政阶段,是指军队掌握国家政权,对全国实行军事统治的时期。其特点是军队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国家政权从属于军队。在此阶段,军队通过强制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同时推进国家建设和发展。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为了维护国家...
训政:以党治国:主张在训政阶段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承担义务训练、对人民使用民权 宪政:以宪治国: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使民治和宪治得到统一。 ②原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一定的阶级领导进行革命,以期获得一定的“民主事实”而先于宪法存在的。
训政时期 时间:从1928年东北易帜到1948年行宪国民大会召开。 特点: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主要事件: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 1931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