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症,简称DPD,亦称解离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常见别名包括多重人格异常、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及自我感消失症等。这类疾病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功能上出现崩解,通常源于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解离症的发生率较低,国外发病率约为0.01%,高危人群多为曾经历严重心理创伤的个体,如童年虐待、...
解离症状一般是指解离症。解离症是指患者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功能上的崩解,属于精神疾病,通常是由于受到极大压力或者精神的创伤引起。 解离症的症状通常比较隐蔽,患者可表现为多重人格,经常感觉自己是另一个人,表现为感觉与自身情感脱落,身体某个部分没有知觉。其次,患者还会感觉事物不真实,不像是在现实中,而是像...
在心理学上,解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个体在面对极端压力、创伤或不可接受的情境时,意识和感觉之间出现分离或断裂。这可以包括对自身、环境或记忆的脱离感,使个体在某些情境下无法保持一致的自我感知或体验。解离的主要特征和表现:1.脱离感:个体可能感到自己与身体、自己的情感或环境产生脱离感,就像是在旁...
解离症,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感觉自己与身体、情感或思维分离的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己像是在看电影的观众,而不是电影中的主角,对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失去了控制。 我认为,解离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也需要重视🔍。 针对解离症的患者,我在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
解离是心理学概念,描述个体在精神上从周围环境抽离,是大脑面对压力的自我保护机制。主动解离类似正念冥想,个体摆脱主观束缚以后,从第三者角度来客观看待自己和周边环境。解离学是我用来概括这篇文章阐述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也代表我建立这一观点的初衷,也就是认识现实、挣脱锁链、获得幸福。
解离是当整个人格面貌“分离”并变得无意识,以防御来自童年期被挑起的强烈情感的一个过程;也指主体凭借其他人给到主体自己的感知的意义,来建构他自己的经验。 解离最常见的表现是失去现实感及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你很难对当时有清晰连贯的记忆,甚至可能怀疑那些是否真的发生过,经常忘记一些事,这是因为这段时间里藏...
解离者的内心世界,是建立在曾经防御性的彼此解离的工作模型和心理状态上。 儿童早年,为了避免生活在永久性的恐惧状态中,在充满恐惧和虐待的体验中发展处来的内在工作模型,就必须从没那么可怕的互动中产生的模式中解离出去。 这种经历给成年后的内在世界留下了严重的不连续性...
抑郁症,可不仅仅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常常还伴随着一些特殊的解离状态。1、情感麻木。患者仿佛失去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对原本热爱的事物变得无动于衷,无论是亲人的关怀还是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都难以激起内心的波澜,如同被一层冰冷的外壳包裹。2、人格解体。患者会突然感觉自己与身体分离,仿佛在从一个旁观者的...
🌍 解离(disociacion)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个体与周围环境、自身感受或自我认同之间的分离。这种机制在心理治疗中常被提及,但并非严重的精神障碍,如多重人格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多重人格是解离症状的极端表现,通常在经历严重创伤后发展。 🤔 解离在心理治疗领域是一个广泛且难以达成共识的概念。不同的咨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