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观潮》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此诗是作者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一首写作者作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发因看潮而生的议论,第五首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全诗波澜...
当时,他以杭州通判的身份,观潮于钱塘江畔,心潮澎湃,才思泉涌。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钱塘江的潮水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潮水汹涌翻腾,如山峰飞起,似云海奔涌,使人震撼心悸。这组五首绝句,就是苏轼以此为背景,以诗人的敏锐和才情,捕捉到了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这五首绝句,语言优美、用词得体、逻辑...
是的,唯有经历,才能懂得人间至理。苏轼有一首诗,叫作《观潮》。这首诗被许多学者当作一首禅诗来解读,当然,这也是最为贴切的解读。苏轼在诗中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少年时读诗,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甚至会怀疑觉得作者是不是写错了:首尾两句居然...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观潮》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这首诗虽然怪异,但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读懂这首诗的人,会笑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以更加豁达...
观 潮 苏轼〔宋代〕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就会辜负此生,遗憾终身。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钱塘...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总是念念不忘,感到遗憾。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