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与“中国物候观测网官网”相关的内容 中国物候观测网 中国物候观测网是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认识地球系统的基础性平台,也是在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建成的多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现有观测站30个,其中自然物候观测站26个,观赏性花木观测基地4个,主要观测物种为木本植物。
中国气象观测网(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networks in China) ,中国观测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系统。它为气象业务、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服务。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世界天气监视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气象观测和气象资料交换系统,各国观测网的主要观测站都参加这个监视网。气象站间的水平距离、垂直方向上测定点的疏密以及...
海底观测网是一个多级树状结构,对于一个超过500km的广域观测网来说,通常包括岸基站、海底主基站、海底设备适配器及终端设备等四级,各级之间通过光电复合通信海缆相互连接,如果海底主基站之间相距较远,还需要海底中继器、分支器等物理载体。 为了更加便于理解,我们将海底观测网类...
地震台网建设规范·地下流体观测网是几个针对地震进行观测的一些设备组成的观测模式。网站简介 1.1.1 地下流体观测网按观测对象分为:地下水观测网、地热观测网和地球化学观测网。1.1.2 地下流体观测网按观测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分为:固定地下流体观测网和流动地下流体观测网。1.1.3 固定地下流体观测网按功能、...
海底观测网在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海洋技术,根据科学观测需求建设的海底科学观测网还需要应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种海洋科学知识,具有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跨学科特点,开展原理实验的难度大;且实施运行场景为广袤的海洋,内部组网观测过程不...
2019年5月,《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21年—2030年)》第一次编写组讨论会在天津召开。会议内容 讨论会上,来自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10余家单位的编写人员,深入讨论了全国海洋观测网的基本构成、海洋生态预警内涵、新《规划》编写计划,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与会人员...
地磁观测网 地磁观测网(geomagnetic observation network)——为监测地磁场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而设立的按一定要求分布的地磁观测站点以及对观测站点进行技术管理和服务的机构的总称。
经选定共同的和地区特定的物候观测种类,按统一的物候观测方法进行常年物候观测研究。中国于1963年起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北京植物园共同发起组织物候观测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园,大专院校生物学系,农林院校和有关中等学校等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站,在农业气象研究中也进行统一规定的物候观测。
GEO BON网络由工作组以及国家、区域和专题生物多样性观测网(BONs)组成。GEO BON通过能力建设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家政府、研究所、科学家和实践者)的参与,积极促进BON的发展。中国、哥伦比亚和法国都已开展国家BON,此外,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框架下现有或正在发展的区域或专题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还包括:亚太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