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思惑的字面解释 1.见:意味着看到、目睹或观察。 2.思:表示思考、思索或思念。 3.惑:指困惑、踌躇或疑惑。 结合这几个字面的解释,见思惑意味着一个人在目睹、观察某个事物或情况后,思考并感到困惑、疑惑的状态。 二、见思惑的引申含义及解释 1.见识广博,思考困惑: 见思惑也可以表示一个人由于广博的...
见思惑是一个佛学术语,属于三惑之一。以下是对见思惑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分类 见思惑,是见惑与思惑的并称,即迷于界内事理的见惑与思惑。略称见思。其中,“见”是迷于界内之理所产生的迷惑,而“思”则是迷于界内之事所产生的迷惑。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见思惑。 二、具体内容 见惑:见惑主要是指知见上...
见思惑是凡夫因执著现象世界而产生的烦恼,尘沙惑是菩萨未圆满利他智慧的障碍,无明惑则是根本迷惑,障蔽对宇宙实相的理解。三者层层递进,构成从生死轮回至究竟解脱的修行次第。 见思惑:现象世界的执著与轮回之因 见思惑包含“见惑”与“思惑”两类,是凡夫对现象世界的错...
“见思惑”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涉及到众生因迷惑而产生的两种烦恼:见惑和思惑。下面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释: 见惑 定义:见惑是指由于错误的认识、见解或观念所产生的迷惑。它通常源于对事物的误解、偏见或错误的判断。 表现:见惑可能表现为对因果关系的颠倒认识,如不相信因果报应;或者对佛法的错误理解,如...
三惑,又名三障,是佛教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内心迷惑归纳的三个层次。具体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涉及见惑与思惑,见惑源自对法尘的邪见,如对三世道理的迷惘和对现在事理的迷恋,此惑为声闻、缘觉所执,是界内惑,需以空观对治。尘沙惑源于对界内外无量法门的迷惑,二乘断除见...
见思惑 摘自:佛学大词典 见惑与思惑之并称。三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界内事、理之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天台一家将此二惑并称为见思。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藏、通二教至极果,别教至第七住,圆教至第七信时尽断之。更多:https://www....
1.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共执,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惑,须修空观对治之! 2.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
南怀瑾:见思惑是什么..见惑佛法有五见的道理,你拿五见去看这个世界的宗教的哲学,包括佛学和学佛的人,大多数落在这五见中: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这个“见”字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拿现在的话讲,就是观念。第一身见,我们
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亦即六根本烦恼中之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此见思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此二惑,即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又见惑是知识性的烦恼,在见道时即能断除;思惑又名修惑, 是习惯性的,及与生倶来的烦恼,必须长期修行才能够断除。
见思惑图表(《教程》第七讲)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苦谛十——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 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三 欲集谛七——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十 界灭谛七——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二 道谛八——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 苦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