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碑一般指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
📍 武威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西夏碑,它可是个宝贝疙瘩!这件石刻文物来自西夏时期,具体年代是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这块碑可是大有来头,原本是立在凉州大云寺的碑亭内,直到清代学者张澍和好友游览大云寺时才被发现。📏 碑的规格是:通高2.6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都有篆文,正面是西夏文篆书...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81号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重要的历史文物——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也被称为西夏碑。这块碑刻是西夏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保存得相当完整,内容丰富,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以及佛教盛况的重要资料。重修护国寺感应塔...
西夏碑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重镇武威,是西夏崇宗乾顺于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碑文以主要篇幅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通塔的缘起和经过。因为它内容所涉颇广,关系到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史实,所以为国内外专家所重视,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
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又称西夏碑,是研究西夏文字翻译为汉字的重要碑文,西夏碑是唯一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汉字和西夏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碑文的一面刻有西夏文,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经过,内容广泛,涉及到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
西夏碑的发现是西夏学研究的重大收获,清代著名的学者张澍先生看到后,当时心情非常振奋,他在1837出版的《养素堂文集》卷十九《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文中自豪地说:“按史言,夏国字其臣野利仁荣所造。或云元昊作之,未知其审。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于天壤。金石学家又增一种奇书矣!”从而他对西夏的历史颇感兴趣,...
碑文正面是西夏文楷字,共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第一行文字大意是“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背面则是汉文楷字,二十六行,每行七十字。不过,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部分已经残缺。两面碑文四周都有线刻卷草纹,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块西夏碑的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西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227年,西末帝在中兴府投降蒙古,西夏灭亡。从今天来看,党项族作为历史上一颗彗星,有其贡献所在。西夏的局部统一,为祖国西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并为元朝的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碑面时隔八百年,再来看西夏的历史文化。蒙古灭西夏,手段残忍,西夏的文物典籍...
从武威博物馆出来,我们直奔西夏博物馆。虽然西夏博物馆规模不大,馆藏文物也不算多,但这里却藏有研究西夏历史的珍贵资料。真正深入探索西夏历史,还是得去宁夏银川。在西夏博物馆,孩子们有机会亲眼见到镇馆之宝——西夏碑。通过这块碑,我们得以认识两位重要人物:一是1804年发现西夏碑的武威人张澍,另一位是俄国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