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创建的三原县民治小学,充分利用地处“西关老龙”传承地的独到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舞龙社团,聘请民间老艺人定期来校授课指导,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培育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2016年以来,学校舞龙队先后受邀参加中央2套、7套、11套等节目录制,受到广泛好评。 2018年4月,...
西关老龙是三原民间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龙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关老龙得到了三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进行支持保护;先后参加了黄帝陵祭祖,陕西省迎亚运会等活动的表演,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世界旅游日上获得了特等...
西关老龙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鱼龙变化”:在舒缓有序的锣鼓声中,由两人抬着龙门置于场中,四人各擎两盏鱼籽灯在场中上下翻舞滚动,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来游去,最后聚在场中,鱼籽也叫“云朵”,既可代表老龙被请上岸后聚云降雨时云的动态,又可代表鱼籽在水中飘忽不定云游的舞蹈情景。 等到鱼籽散开退回四...
西关老龙的表演,故事精彩,舞姿雄浑,气氛热烈,既继承了秦汉遗风,又形成了民间乡土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秦人质朴又豪迈的性格。这是三原春节、元宵佳节等社火活动之首。由三原老艺人制作的巨龙道具,被国家文化部艺术档案库收藏,三原老龙也被专家誉为“活的出土文物”和“活的化石”。 如今,三原县民治小学的学生们也组成...
西关老龙,又称筒子龙,虽然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流传于陕西三原的民间传说赋予了它独特的故事。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目睹百姓干旱之苦,他在龙桥镇清河岸边的画铺中,画龙点睛以求雨,龙应声而动,带来了甘霖。从此,每年的春节元宵社火活动中,龙舞的点睛仪式成为重要环节,以祈求龙的庇佑和风调雨...
西关老龙,这个独特的艺术表演,分为两章,分别是“鱼龙变化”和“龙游天下”。首章“鱼龙变化”如同一场视觉盛宴。在锣鼓声中,龙门被缓缓抬入,四人舞动鱼籽灯,灯光忽明忽暗,象征鱼籽云游。鱼籽象征着聚雨与生命的演变,随后,金色鲤鱼跃出,形成“二龙出水”的图案,象征着鱼籽化为鲤鱼在海中遨游...
“西关老龙”是陕西省三原县的传统民俗文化,它的表现内容充分体现了龙的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特征。“西关老龙”作为一种优质传统文化,目前虽然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依然面临着重重问题。因而我们通过对“西关老龙”这种民俗活动的研究为其现代融入寻找路径。希望能够到达宣传西关老龙文化,陕西“龙”文化及...
2月6日,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民治小学学生组成的三原“西关老龙”表演队应邀在三原县城隍庙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新春节目的拍摄,并现场接受了采访。 城隍庙内,八音作乐,锣鼓喧天,学生们将龙头高高举起,同时协调摆动龙身,...
新快报讯记者谢源源通讯员荔文商旅报道5月22日是农历四月初八,广州民间有“四月八,挖透底”的起龙舟习俗,荔湾区泮塘村村民在当天举行了起龙舟仪式,拉开了第八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五月五·龙船鼓”系列活动的序幕。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仁威老龙”被村民清理完毕,出水巡游,准备“再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