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疏水表面构造方法: 微纳结构:通过刻蚀、光刻等技术,在金属表面制造出微米、纳米级别的粗糙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影响金属表面的润湿性,使金属表面呈现出疏水性。例如,采用激光刻蚀技术在金属表面形成微米级别的凹坑,或者利用纳米压印技术在金属表面构造纳米尺度的纹理结构。 仿生结构:模仿自然界中的一些...
地球的内部构造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划分的原理是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的差异和变化来确定的。地壳是指地表和莫霍洛维奇面之间的距离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平均厚度为35km,但是地形差异很大,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有65km以上,而海洋地区的平均厚度为5~8km不等,大陆地壳主要的构成,表面是风化壳,...
物体材质特征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的特性,涵盖了物体的密度、弹性、硬度、耐磨性、塑性等属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物体在外界力量作用下的变形行为、能量吸收能力和表面磨损程度。比如,金属材料通常具备较高的硬度和塑性,而塑料则表现出较低的导热性和优良的绝缘性能。另一方面,物体的表面构造指的是物体表面的...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抗滑方法概述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抗滑是指在路面表面施加一定设计的凹凸面,从而提高路面防滑能力的方法。这种抗滑方法在提高路面行车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路面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 产品参数 规格 厚度 产品名称 分子式 CAS...
地球表面的地形主要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两大类。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地区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面平坦或起伏不大,边缘通常十分陡峭。山地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一般海拔...
路面构造深度:是指一定面积的路表面凹凸不平的开口孔隙的平均深度。 试验方法:将已知体积的砂,摊铺在所要测试路表的测点上,量取摊平覆盖的面积。砂的体积与所覆盖平均面积的比值,即为构造深度。 主要用于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排水性能及抗滑性。 路面平整度指的是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 路面平整度...
表面构造深度 表面构造深度(surface texture depth)是1996年公布的公路交通科学技术名词。公布时间 1996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出处 《公路交通科技名词》第一版。
路面构造深度是一个关键指标,用于评估路表面的凹凸不平程度。具体而言,它衡量的是在一定面积内的路表面,那些开口孔隙的平均深度。这一指标对于了解路面的宏观粗糙度、排水能力和抗滑性能至关重要。测定路面构造深度的方法较为直接。首先,选取一个测试点,然后将已知体积的砂均匀摊铺在该测试点上。接...
沥青混合料表面构造深度测定结果按式(1)计算,准确至0.01mm。 TD=1000V/(πD2/4)=31831/ D2 式中:TD—沥青混合料表面构造深度,mm; V—砂的体积,25cm2 D—摊平砂的平均直径,mm。 5报告 取3个试伯的表面构造深度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平均值小于0.2mm时,试验结果以<0.2m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