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的形成是高温融合的结果,但这种融合与其他行星,如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地球的融合过程以引力为主,而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由外力决定。2、数量 由于小行星带内的行星个体都很小,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产生自身的引力作用,很难使自身产生足够高的温度,使物质融为一体,因此小行星带内的行星形状...
D所以,收缩前的太阳体积延伸到小行星带就成为可能。③行星及小行星质量的收集范围 小行星带外侧至柯伊伯带的内侧的剩余星云,铸造了8大行星及无数小行星。因为:1)小行星带以内空间,物质被太阳吸收,行星无法孕育;2)柯伊伯带及以外空间,星云物质极其稀薄,无法产生符合行星标准的行星(冥王星因无法达到清空轨道空...
原始行星粉碎后, 这些碎片各自成为了“小行星族”。轨道的特征与化学成分类似的小行星群体, 被归类为“小行星族”。小行星带上特别有趣的天体 主小行星中最先受瞩目的, 当然是谷神星了。作为直径比1000公里要小的天体, 在过去曾是主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 在2006年被“晋升”为矮行星。谷神星的内部是层状...
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2.2-3.2 AU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天体均集中在黄道面附近、整体呈现中空圆盘状。它们是太阳系黎明时遗留下来的岩石碎片——小行星的出没地点。 主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2.5倍,它包含数百万颗小行星。从巨石大小到直径几千公里都有,但其中大...
一、主小行星带:宇宙奥秘的关键之地 主小行星带,又称主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约在 2.1 到 3.3 天文单位之间。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区域,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行星带中拥有大量的小行星,占所有观测到的小行星数量的 90% 以上。据估算,直径超过 1 公里的小...
科学家认为,这颗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有可能来自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一个太阳系内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这里距离地球轨道大约1.75亿~4亿公里。太阳系中98.5%的小行星都是在这一地带发现的。科学家估计这一地带小行星的数量大约50万颗以上。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小行星带通常被描绘...
而在行星形成的过程中,重元素会在太阳的引力下沉降到太阳附近,于此同时太阳风也会将那些更轻的元素吹到太阳系外围,因此在太阳系内部就形成岩石行星,而外围都是一些密度较小的气态行星,并且在木星和火星之间广阔的空间区域内,保留了太阳最原始的物质成分,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行星带。为什么小行星带区域的物质没...
这种引力共振效应使得小行星的轨道不再稳定,有些小行星可能因此被抛出小行星带,进入其他区域。科学家们观察到小行星带内存在一些“空隙”,这些空隙正是由于木星的引力共振所导致的。柯克伍德空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几乎没有小行星存在,证实了木星引力对小行星带的动态结构有着持续性影响。通过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