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脚蛇是蛇目蝰科蝮蛇属爬行动物,又称土虺蛇、蝮蛇、土公蛇。头略呈三角形,吻棱明显,鼻间鳞宽,鼻孔位于两鼻鳞间,前鼻鳞比后鼻鳞大一倍;前颏鳞大,左右并立,后颏鳞小,左右分开,中间隔着一对小鳞。背面灰褐至深褐,头背有一深色斑;颞部有一黑纹,上缘有一明显的白色纹,上唇缘色浅;躯干背面...
蝮蛇(拉丁名Agkistrodonhalys),别名:土球子、土谷蛇、土布袋、土狗子蛇、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 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毒型很强,与眼睛蛇不分上下。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原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
㈣取活蝮蛇一尾,杀死后置于干燥箱中,干燥12小时后研粉,浸泡于60°高粱烧酒500毫升中,1~3个月后取酒服,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克,用黄酒300毫升1次送下。此外,临床曾以蝮蛇粉5~10克,于入睡前用黄酒适量送服(服药期间补充液体解毒),连服3~4日,治疗麻风结节性反应15例,结果反应症状消失者12例...
【地方名/曾用名】蝮蛇 【鉴别特征】体背面棕褐色,具有两列粗大、周围暗棕色、中心色浅而外侧开放的圆斑,圆斑彼此交错或并列。眼后至口角上缘有一暗褐色宽纵纹,下缘呈波浪状,有1条明显的细白边。 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 (Smith, 1930)
同时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地区曾经被认为是“日本蝮”的蝮蛇都是短尾蝮分化形成的居群。形态特征 色斑 头背具左右对称的深色斑,略呈“八”字形。枕部具“()”形斑纹。头侧具1条黑色或黑褐色眉纹,上、下缘镶白边,比眼径稍宽,始自颊窝,贯穿眼睛,直达颈部。头腹前部具1对黑色或肉红色长形斑,位于颔片和...
蝮蛇,中药名。为蝰科动物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痛,解毒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麻风,瘰疬,疮疖,疥癣,痔疾,肿瘤。入药部位 除去内脏的全体。性味 甘,温。归经 归脾、肝经。功效 祛风,通络,止痛,解毒。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麻风,瘰疬,疮疖,疥癣,痔疾,肿瘤。相...
白眉蝮蛇的毒液为混合毒,主要成分为凝血酶。成年个体一次分泌毒液量约为200毫克,排毒量较大,与原矛头蝮相比,排毒量是其一倍左右,显示其毒性极为猛烈。被咬后若两个小时之内不救治,就有可能死亡。1.5 医疗作用 白眉蝮蛇的毒液经过提纯后,可以制成生化制剂蝮蛇抗栓酶,是脑血栓的克星。其换代产品降纤酶,在...
蝮蛇蝮蛇用于袪风,通络,攻毒,定惊。主治瘰疬,搭背,痘疹及麻风病等。 【拼音名】Fù Shé 【别名】土球子、土谷蛇、土布袋、土狗子蛇、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土虺、灶土蛇、烂肚腹虺 【来源】有鳞目蝮蛇科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以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浙江、江西、河南、华南。 【...
习性和行为:铠甲蝮蛇像其他所有的蝮蛇一样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从中,善于攀爬,也会在地上爬行。铠甲蝮蛇主要以蛙、蝎子、老鼠、小鸟等为食。栖息地和分布:铠甲蝮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栖息在山地、丘陵、河流边缘等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