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壮族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一般长约60厘米,两端敞口,状如喇叭;陶腔皮膜,以绳绷紧...
1. 蜂鼓,这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其形状类似蜂腰而得名,亦因其横置于胸前演奏而被称作“横鼓”。它的样式和演奏方式与朝鲜族的长鼓相似,两者源自同一根源。2. 蜂鼓在古代的称呼多样,除了“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时期非常流行,因而也被称为“魏鼓”。这种乐器的...
蜂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细腰鼓,其外观和演奏方式与朝鲜族的长鼓相似,两者有着共同的起源。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也因其常被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是壮族古老的击乐器之一,有着至少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蜂鼓被称为“早悔樱”、“拍鼓”或“正鼓”,在北魏时...
现代的蜂鼓沿袭宋代旧制,以黄泥捏制成形,放入窑中烧成陶瓷。其外形为两头大(一头球状、一头喇叭形),中间小,状如蜂腰,周围饰以装饰性花纹图案。鼓腔内空,两头相通,壁厚约1厘米。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其皮绷固在两个直径比鼓框略大的圆形铁圈上,随圈分别盖于两头框口。铁圈周围有数个铁钩,用绳索连接并...
壮族蜂鼓说唱是来宾壮族民间一种特有的演唱形式,为一人多角演唱。音乐是在师腔和欢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音乐形象单一,曲式为上下结构,曲调的落音一般落在主音或属音上,调式稳定,调性纯朴,叙述性强,易唱易记。蜂鼓简介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
来宾周罗师团铜蜂鼓是中国清代戏曲文物。广西来宾壮师剧周罗师团所用蜂鼓。被周罗师团视为珍宝,代代由专人保管。现该团演出仍经常使用。历史背景 壮师剧周罗师团成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前后,蜂鼓由第一代师爷罗胜晓(法号)筹款购置,后代代相传。文物特征 鼓身全用黄铜铸造,重约1500克,整体形状、规格...
蜂鼓,因其形状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的混合击膜鸣乐器。横置腹前演奏的它,又称横鼓,壮族中称岳鼓,瑶族称勐啯、如叨,毛南族则为长鼓。还有腰鼓、瓦鼓、黄泥鼓等名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广泛流行。壮族蜂鼓,作为壮族的古老击乐,一般长约60厘米,两端敞口,形如喇叭,内部是陶腔...
鼓身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形似蜂腰。一端是圆球状,鼓面较小,用于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另一端则呈喇叭状,鼓面较大,能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鼓腔两端相通,两端蒙着牛皮或羊皮,通过铁圈固定并可调节鼓皮张力,以调节音高和音色。在演奏中,蜂鼓常常被悬挂在演奏者的胸前或置于鼓架上,球状鼓面置于...
·壮族蜂鼓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广西河池地区东江一带的壮族村镇。历史悠久,是在民间“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因主要伴奏乐器“蜂鼓”而得名。用壮语或桂北官话说唱。过去在年节、婚丧喜事、祈祷丰年时演唱。内容除祭神驱邪、消灾祈福外,多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莫一大王》、《布伯》、《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