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偶读《三国演义》,对蜀将魏延的人生悲剧颇有些惋惜。演义中说他不忠是反贼,诸葛亮就曾对他的面相预言"此人脑后有反骨",于是临终前便向长史杨仪等人留下遗计:一旦魏延谋反,遣藏的身边将领可将其斩杀。所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秘不发丧,令军队按计划引兵撤退。不从命的魏延果然烧阁道追赶杨仪大军,...
反观年富力强的魏延,则重新进入了诸葛亮的视线,并且再一次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否则,也不会在第五次北伐时,让魏延成为蜀军先锋大将。不过魏延的性格也有很大的缺陷,身为一名领兵大将,最要不得的就是不服管束和刚愎自用,但这两点在魏延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魏延作为一个武将,骨子里对那些只会动...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总督军事要地——汉中,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官至: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
世人皆知三国鼎立,蜀汉最弱。然而,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位蜀将却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策,欲以弱胜强,一举攻下曹魏京城长安。此人便是蜀汉名将魏延,他的奇谋便是驰名千古的"子午谷奇袭"。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在即,魏延向丞相进言,欲率五千精兵穿越险要的子午谷,直取长安。这一计划若成,将彻底...
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时,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就拿汉中来说,魏延镇守期间,曹魏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蜀汉的防区,随后接替魏延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的战略部署,同样击退了曹爽的十万大军。 可是到了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来接手汉中时,他却完全摒弃魏延的既定方针,自以为是的放弃汉中外围据,将驻军撤守汉、乐...
蜀军攻打蜀军,在大一统王朝时期,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行为。因此,随着王平的一声大喝,魏延的政治生涯也来到了尽头。大势已去的魏延带着儿子仓皇逃向了汉中。为何继续向南?这完全是无办法,魏延在南谷口阻击杨仪,北方的谷底全是杨仪的军队,不向南逃,难道给杨仪送人头啊?此时,魏延心中就一个想法:摆脱杨仪的...
最后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魏延没有造反,而是与杨仪争夺兵权罢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所以魏延之死,虽然是冤案,值得同情。但魏延也是必死的,因为诸葛亮死后,蜀国不能再由魏延来折腾了。不能制约便赐死,也是掌权者的谋略。
诸葛亮缺乏识人之明,却又刚愎自用,对魏延先入为主地持怀疑态度,临终仅不忘授杨仪锦囊以诛魏延;且治国上奉行“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策略,责任过深,弄得蜀汉人才愈发凋零,致有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结果诸葛亮一朝身故,蜀汉很快就灭亡了,这不能不归咎于诸葛亮的失策。诸葛亮希望...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他曾多次参与蜀汉的战争并取得了不少胜利。尽管魏延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败绩,但他的勇猛和军事才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详细描述魏延的生平和成就。魏延出生于东汉末年,早年曾在益州担任过佐吏。后来他加入了刘备的势力,并跟随刘备一起西进。在刘备攻占蜀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