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四川文人欧阳直在他的《蜀警录》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所谓乱,也就是造反,且不仅是一时一地的造反,而是成规模的造反。 为什么会“天下未乱蜀先乱”?最直观的解释,这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所致。从军事上看,山地险峻,隔阻难通,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从...
天下未乱蜀先乱,世界易平川难平 天下未乱蜀先乱,世界易平川难平,谚语。旧指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叛乱较多。释义 蜀:指今四川一带。旧指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叛乱较多。例句 四川本是多乱之地……自古就有“~”的谚语。(文公直《女杰秦良玉演义》三三回)
喜欢看历史的朋友都听过这句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或者“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但无论怎样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当天下还是和平安宁的时候,蜀地已经爆发武装起义或形成割据政权,而天下早已统一或进入治世的时候,蜀地是最后纳入版图或者尚未治理依然混乱。许多人不明就里,人...
罗振宇《文明之旅》的第二集,讲到了大宋朝廷在巴蜀之地划分了四个行政区,分别是益州、梓州、利州、夔州,位置处于今天的四川盆地以及周边,而四川这个名字,也因此而来。朝廷这样划分的目的,是防止四川再次发生叛乱。01 明末清初的欧阳直在《蜀乱》一书中写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自古蜀地...
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俗谣:“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是对蜀地民风强悍、难安易动的夸张描述。但是在东晋南朝以前,蜀人则以民风敦朴、懦弱服顺而见诸于史。其由“易可化诱”一变为“乐祸贪乱”,时间即在东晋南朝时期,与江南昊人的社会风气由尚武好勇转化成柔靡文弱,大致同步。西晋统一后,晋武帝...
历史上大乱时期,物产丰饶、人口众多的天府之国非常容易成为割据政权;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 四川是一片热土,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历来是不可多得的起家之地。而且四川四周高山易守难攻、民风彪悍,无论是财税还是兵员都很容易成为割据的洞天福地。所以当天下处于大...
应该是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0)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 这是一句谚语,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贬义,如果加上下一句就更让人确信无疑了,那便是“天下先治蜀后治”。似...
(1)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句古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贬义,好像四川人好乱,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
天下未乱蜀先乱:寻找被堙没的四川“袍哥”都说“天下未乱蜀先乱”,也确实,民国期间,四川军阀的内战频度,高居全国第一。那么,按理遍地哀鸿才对。然而,为什么实际上破坏性却并不大,甚至,还有很多爱看热闹的,亲临现场去观战?十步一馆,百步一楼,四川的茶馆之多,令天下瞠目,是巴蜀人单纯地爱喝茶吗?...
蜀这块地有多重要呢?秦国先占据巴蜀以后才有了强大的后勤基地进而统一六国的。要不然所谓秦“六世余烈”,怎么都没干成这事,到了秦始皇,只用了十年就把列国灭了呢?还是絮叨了多少遍的那句话,打仗打的是后勤,是综合国力。秦国占据的关陇之地,只具备地理优势,但是并不富庶,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只能保障打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