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壳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生活于靠近河口的泥砂滩中。分布我国沿海。青岛也盛产蛤仔。动物形态 贝壳卵圆形,坚厚,膨胀。壳顶稍凸出,稍向前方弯曲,位于背缘的靠前方。小月面宽,椭圆形。楯面呈棱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状。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壳...
蛤仔壳 Há Zǎi Ké 别名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治臁疮,黄水疮。 英文名 始载于《东北动物药》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出处】 《东北动物药》 【拼音名】 Há Zǎi Ké 【来源】 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 【原形态】 蛤仔,又名:蚬子。 贝壳卵圆形,坚厚,膨胀。壳顶稍凸出,稍向前方弯曲,位于背缘的靠前...
蛤仔壳,这一帘蛤科动物的贝壳,不仅在中医养生中占据一席之地,更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药用瑰宝。其分布于我国广阔的沿海地区,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份独特的健康资源。蛤仔壳,又名蚬子,其形态特征鲜明:贝壳卵圆形,坚厚且膨胀,壳顶略显凸出并稍向前方弯曲。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时带有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与自...
蛤仔壳 别名:蚬子 性味:味甘、咸,性寒。 蛤仔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蛤仔壳主治 治臁疮,黄水疮。 蛤仔壳成分 主含碳酸钙,尚有磷酸钙(约1~2%)、碳酸镁(约0.5%),及一种角蛋白"壳角质"。又含微量重金属(括弧内数字为每公斤微克数):铜(600),汞(80),钼(20)及铋、锡、砷。
菲律宾蛤仔(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帘蛤科蛤仔属的一种贝类,别名花甲,中国南方俗称花蛤,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菲律宾蛤仔壳长45~55毫米,呈长椭圆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缘略呈截形。通常为浅褐色、红褐色与灰白色相混杂。其水管与其他贝类相较更加细长,连接到贝壳的基部区域相对要宽大。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从产卵开始,经过孵化、幼体培育,在水温22-25℃条件下,一般需12-15天发育到壳顶后期,由浮游转变为下潜,变态为稚贝。合理掌握下潜时机对浮游幼体顺利变态为稚贝尤为重要,下潜过程则是由立体转化为平面,适宜的密度既能提高变态率,又有利于稚贝快速高效生长,为之后...
蛤仔壳的功效与作用有清热解毒,可以用于治疗臁疮、黄水疮。蛤仔壳是一种中草药,里面含有碳酸钙、壳角质、以及碳酸镁等有机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辅助降压以及抗肿瘤的作用,还具有炎黄衰老的作用。但这种药物里面含有微量的重金属,比如汞、钼、锡、铜以及砷等。蛤仔壳属于外用药物,禁止内服。
蛤仔,源于帘蛤科,包括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其壳和肉皆可入药。其在医药领域的名称为HáZǎi,国际上则称为ClamShell。此外,它还有别名玄蛤和花蛤,拉丁学名对应为1.Ruditapesphilippinarum(AdamsetReeve)和2.Ruditapesvariegata(Sowerby)。蛤仔的采集不分四季,通常在退潮后进行,使用耙网在海底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