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临淮关强行渡河,向第114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军阵地多处被突破,伤亡甚重,向四铺、沫河口之线退却。战役结果 13日凌晨,第5战区急调第7、第59军前往增援,与第31、第51军在淮河北岸共同反击日军,经血战,夺回淮河北岸该阵地。日军撤回淮河南岸,在蚌埠、临淮关一线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
第二阶段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
遵照华东局“后勤、支前工作必须走在部队行动之前”的指示,2月12日,傅秋涛和刘瑞龙率华东支前委员会(司令部)移驻位于蚌埠二马路的交通别墅,机关在位于国富街的唐家花园办公,领导和协调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和后勤物资的准备,直至南京解放后,历时约两个半月之久。2月14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在蚌埠召开会议,全面研究...
当时的蚌埠辖区,是淮海战役的南线主战场,是国民党“守江必守淮”的战略防御要地。“11月28日,黄维在中野铜墙铁壁式的合围下‘突围’无望。为解救黄维兵团,蒋介石命令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前往增援。”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朱学银说,12月4日,在飞机和战车的配合下,李、刘兵团集中8个师由蚌埠怀远一线越北...
中国军队于学忠、张自忠部率先在淮河北岸大堤小蚌埠两侧,打响了全面抗战初期的著名战役淮河阻击战。在为期20天时间内,共击毙日军3000多人,顽强地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粉碎了南北两路日军合围徐州的战略企图,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蚌埠、怀远的沦陷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在攻陷上海、南京后,开始实施打通津浦...
石井山发起攻击,但由于孙军阵地坚固,直到午后才迫使守军撤退。当天,第1、第9军和新编第10军攻入蚌埠市区,经过巷战,最终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孙军则向固镇方向撤退。随后,第33军被调归第1路军指挥,他们收复了怀远,并在18日攻占固镇,与第47军合力收复了蒙城,至此,蚌埠战役宣告结束。
——蚌埠工人支援渡江战役侧记 1949年初, 我军解放皖北重镇蚌埠后,乘胜追击,直逼长江,拟渡江南下,解放南京和全中国。蚌埠遂成为进军要道和支前基地之一。 在此形势下,蚌埠市总工会筹委会根据市委的部署,组织和发动了以码头工人、海员、建筑工人为主的8000余名工人,踊跃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
蚌埠人民与渡江战役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60年前,蚌埠市的人民全力以赴投入渡江战役支前工作之中,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战略任务”。
淮海战役于1948年底至1949年初爆发,两个关键战场分别在江苏徐州和安徽蚌埠。战争后,徐州和蚌埠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也赋予了这些地方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淮海战役的胜利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同时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淮海战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