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科(学名:Cocc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全世界已知约126属,778种。 1.形态特征 本科昆虫雌雄异型,雄虫通常体小,具1对翅;雌虫体大,多附着土植物表面,具坚硬蜡质壳;触角6节,末端两节上有圆形感觉孔;腹部第五节背面有1对腹管;尾节上有尾片。 有的虫体外被覆很厚的蜡质层。体外有蜡质覆盖物的,其外貌...
粉介壳虫科(学名:Pseudococcidae)又名粉蚧科,是半翅目介壳虫总科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粉蚧属(Pseudococcus)。 1.形态特征 雌成虫卵圆形,少数长形、圆球形或不对称型。体壁柔软。前胸背板和头部无明显分界。腹部体节明显。后胸占去第1腹节背板,因此,从外面见到的第1腹节背板实际上是第 2腹节背板。足短小...
怪诞虫科(学名:Hallucigeniidae),异虫纲坚有爪目的一科。 怪诞虫属(学名:Hallucigenia)生存于寒武纪,发现于加拿大伯吉斯页岩及云南澄江化石地。其名称“怪诞虫”缘由自其独特的外表与其光怪的发现历史:在怪诞虫最初被发表时,其上下前后均被倒置,背上的棘被描述为脚,尾则被描述为头。怪诞虫被部分科学家认为是...
双身虫科(Diplozoidae)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单殖亚纲的一科。寄生于淡水鱼类鳃上。形态特征 成虫体呈X状,为2个幼体并合而成的。分为体前段与体后段两部分。后吸器在体后段,长方形,具4对侧吸铗和1对中央大钩;有的属为双叶,其上有许多吸铗(新双身虫属Neodiplozoon Tripathi,1960)。成体无小钩...
螽斯属直翅日昆虫,是一类与农林牧业关系十分密切的昆虫,多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部分螽斯会危害作物,如桑树、苹果果实等。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加强果树管理和桑园冬耕工作,破坏虫卵越冬场所,降低虫口基数。二是螽斯个体大,行动不灵敏,易发现,可进行人工捕杀。化学防治:选用防治效果较好...
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洋红虫科〈胭蚧科〉 洋红虫科(学名:Dactylopiidae)又名胭蚧科,为半翅目的一个科。 1.胭蚧属 胭蚧属(学名:Dactylopius)是半翅目胭蚧科(学名:Dactylopiidae,又名洋红虫科)之下唯一的一个属。 本属物种有时会被泛称为“胭脂虫”(cochineals),但更多时候这个名称专指本属的Dactylo...
绒介壳虫科(学名:Eriococcidae)又名绒蚧科,是半翅目下的一个科。 1.绒蚧属 绒蚧属(学名:Eriococcus)是属于绒蚧科下的一个属。 (1)熊果绒蚧 熊果绒蚧(Eriococcus uvae-ursi),是植物界绒蚧科绒蚧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雌虫体卵形。虫体长约2.0mm,宽约1.3mm。触角7节,各节依次长(μ...
雌雄二型:通常情况下,象甲的雌虫和雄虫形态相似,雌虫较大而胖,雄虫较小而瘦。在野外可根据象鼻虫身体的大小、“鼻子”的长短对其性别进行鉴定。 危害特征 象甲科昆虫均为植食性昆虫,对根、茎、叶、幼芽及嫩梢等危害严重,部分象甲科昆虫蛀食植物的内部幼嫩组织,产卵于植物中,幼虫在...
隐翅虫(属)的虫体各段都含有毒素,是一种类似于盐酸性质的毒汁,夜间飞进房间落在人体表面叮咬皮肤,或虫体被拍碎后释放出毒液,2-4小时即可引起皮炎,谓之 隐翅虫皮炎或线性皮炎。动物学史 发现史 隐翅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隐翅虫科起源于三叠纪晚期,约2.25亿年前。最早的隐翅虫化石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