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虞喜与后世的“对话”虞喜的岁差理论虽然在当时已经相当领先,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后来的天文学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可以说,虞喜就像是天文学界的“开山鼻祖”,为后来的科学探索铺平了道路。如果虞喜能够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他一定会对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感到惊讶。想象一下,他看到现在的...
虞喜发现了岁差,从此人们才有可能将恒星年与回归年加以区分,它对于天文学的意义是怎么称道也不过分的。公元前125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首先发现了岁差,他似乎比他的同代人幸运得多,因为至少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多少次可能发现岁差的机会都与中国的天算家失之交臂,直至公元四世纪,虞喜才独立地认识了它。但另...
✍东晋成帝时代,虞喜发现他那个时代的冬至日昏中星跟《尧典》记载的不一样,于是他领悟到太阳从上一个冬至到下个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恒星间的位置,还不到一周天。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冬至点有缓慢移动,应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并称这个现象为岁差,取每岁渐差之义。 ⭐简单理解—— ✍地球在公转和自转...
虞喜通过与喜帕恰斯不同的途径独立发现了岁差现象。虞喜把古今对冬至中天星宿的观察记录做了对比,发现唐尧时期冬至黄昏中天星宿为昴宿,而2700年之后的西晋时期,冬至黄昏中天星宿却在东璧。对于这种变迁的原因,虞喜明确地把它归结为冬至点连续不断地西移,也就是冬至太阳所在的位置逐渐偏西造成的。从...
公元325年,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之名得以正式确立,认识到了“天为天、岁为岁”,把太阳在一回归年内的运动与其在一恒星年中的运动区别开来,并开始把岁差“50年1度”引入历法,这是对古天文历法十分重大的贡献;“岁差”是中国古人的首创...
虞喜不光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岁差的人,他还经过无数次计算,推算出岁差的具体数值。虞喜根据《尧典》记载的唐尧时期到他所处的晋代,相隔2700余年,冬至黄昏中星经历了昴、胃、娄、奎4个宿共53度,由此求得岁差值为约50年退一度。由于虞喜所用的古代观察值取自传说时代,时间区也未必与冬至昴宿中天...
虞喜发现岁差后,立即得到南朝时期的两位天文学家何承天和祖冲之的承认和应用。祖冲之把岁差应用到《大明历》中,在天文历法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历法的改进揭开了新的一页。“岁差”是天文学中比较深一层次的内容,因为这种体现在复杂的地球运动中的现象,以常人不易察觉的方式在表现着,往往一代人...
虞喜 ENTER TITLE 东晋咸和五年(330),隐居在姚江之畔的虞喜在“偭规越矩”中,对中国古代学者创立的“浑天说”、“盖天说”提出了许多质疑,并逐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进而发现了岁差,求出了比较精确的岁差值。岁差是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从而出现回归...
其实,虞喜发现岁差,是和他在宇宙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分不开的。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盖天说把天比作斗笠,把地比作反盖的盘子。浑天说则认为,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黄;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的,而且都是飘浮在水上...
虞喜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分析中,得出太阳一周天与冬至一周岁之间存在差异,即“岁差”,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这个发现比古希腊依巴谷晚,却更为精确。虞喜对宇宙理论也有深入研究,他分析比较了盖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