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证属虚阳外越之候,为《伤寒论》所不载。本例参合病史,舍脉及病灶局部色泽,判定为虚阳外越,实由阴盛逼迫虚阳,虚阳外越之际带出津液所致。可见论中所描述之虚阳外越症状只是虚阳外越证之沧海一粟而已。临证之时不应拘泥。 验案3 许某,女,32岁。 舌痛3日,舌底前右侧边缘疮疡,呈圆形凸起,0.5cm×...
虚阳外越是指体内虚弱的阳气向外越散。在中医理论中,阳通常代表身体的热能、活力等正面能量,应该被身体合理地运用和储存。 阳虚的表现:当一个人身体内部阳虚,即正气、元阳不够时,有时会出现看似阳气过盛的现象,但实际上这些外散的阳气并不是真正的阳气充沛,而是身体虚弱的一种表现。这就像一个国家,如果内部贫弱...
具体分析不外阴虚阳浮,相火无制;痰湿、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不通;阴盛阳虚,逼迫虚阳外越不得内入。此例审症求因,即属于虚阳外越之候。认证既准,方药中的,因此效如桴鼓。 当归四逆汤 一、用方心法 当归四逆汤列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用于治疗血虚肝寒之厥。原文351条“手足厥寒,脉细...
虚阳外越,是疾病的假象。临床上有轻重之分。轻者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为主;重者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临床上虽然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但仔细鉴别还是容易区分的,如发热或自觉发热...
虚阳外越烘热汗出通常是由于体内阳虚太过引起,可以服用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虚阳外越通常属于...
虚阳外越和阴虚火旺是中医学中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在病因、临床表现、病机等方面各有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病因不同:虚阳外越多由肾阳不足,导致阳气不能固摄,浮越于外;阴虚火旺则是由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虚火上炎。 2.临床表现不同:虚阳外越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微细等症状;阴虚火旺则表...
这表示老人的阳气已经无法内守,身体内部已经空虚,而仅剩的阳气漂浮在表面,这就是“虚阳外越”。正常的面色应该是像婴儿一样,略显黄润,而不是红润。老人面色红润,除了虚阳外越,还可能是因为脸上的毛发减少,无法有效收敛光线,肌肤的交通能力也随之减弱。
虚阳外越行医小羊 >《小羊学习笔记》2023.04.20 山东 关注 一.见于久病阴虚 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 伤阴 4.失血,久泄 脉浮大无力:①久病或虚劳阳气虚损②阴虚,阳无所附 表现:颧红,潮热,口燥不渴,脉虚数 二.同阴盛格阳,简称为格阳 病机:机体阴寒内盛,格拒阳气于外 表现:身热但欲盖衣被,...
1、虚阳外越: 症状表现为肾阳虚+身热、汗出、满口津液、舌不红。 这里肾阳虚出现身热(阳虚应该身冷),看似矛盾,却在情理之中,阳虚阴盛,阴盛格阳于外,虚阳仅有两途,一种是上越,一种是外越。 满口津液排除血不利,因为血不利则为水。 治疗上一般用通脉四...
虚阳外越证治疗经验 一、用方心法 虚阳外越与“戴阳”、“格阳”的病机、证候相同。缘由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于下(内),致微弱的阳气浮越于上(外),是阳气浮越不得潜藏的一种证候。 《伤寒论》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