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 [ fān zhè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ān zhèn ] 亦称方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如幽州镇、魏博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
藩镇列传 藩,是指保卫;镇,是指军镇。自唐玄宗起,为了防止边陲异族进犯,设置了防戍的军镇,称为“藩镇”,其首领称为节度使。到了唐朝后期,各节度使独立掌管当地的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割据,开始与朝廷分庭抗礼。《新唐书·藩镇列传》用五卷记载各藩镇的将领,也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扭转盛世的藩镇...
”可见,藩镇乃是形容地方军政机构能够屏藩(保卫)王室(中央)、镇守一方的美称。唐代的藩镇称作“道”。道的长官为观察使,雄藩重镇的长官又兼节度使,一般的则兼都团练使或防御使。道在名义上是监察区,但实际上已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秦始皇第一次在幅员辽阔而交通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了中央集权...
藩镇最初的设计就是拱卫王室,只是当外重内轻的局面出现之后才会发生威胁王室的状况,本质还是朝廷出了问题。存在即合理,藩镇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只是威胁。西周之所以采用分封制一是因为其没有郡县制的模式作为参考,治理经验匮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当时的交通系统,西周王室根本不具备直接统治天下的能力,所以就...
藩镇也称为方镇,是唐朝的一种军制,其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境和平。藩镇的长官名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在唐睿宗时期正式成为官职的。节度使初期只掌管当地的军事。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不仅管兵,还兼管土地、财政、民生等事物,集当地所有权力于一身。唐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因唐...
当然,在这个时候,还并不是所有的藩镇都形成割据势力,事实上此时割据的藩镇只是所有藩镇中的一小部分,真正是藩镇割据局面彻底失控的是“黄巢起义”。唐朝末年,由于朝廷昏庸无道,民不聊生,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黄巢起义”,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长达六年,转战南北,还攻克长安...
在初唐的时候,唐朝对付北方部落,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和亲,另一种是挑唆他们互相争夺。但是发展到盛唐,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唐玄宗就有野心了,他想像汉武帝那样,让中原国家重新确立对北方民族的压倒性优势,所以就让藩镇发展起来。而他则由于贪玩怠政,因此造成"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