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围棋的一些名称也独具特色,例如:棋盘的4个角“苏希”称为“则希”(四顶);正式下棋前,双方各下表示划定地界的6个棋子,称“波”;棋盘最中央的棋格称孤道寡“贡”;棋子下在每个棋眼上称“具”。 这些名称由于藏语方言的差异和古今藏文词汇的新旧演变,在听觉上可能会有不同感觉,但谁都知道其实表达的都是同...
从托林寺庙原僧舍遗址出土发现的石刻棋盘看,显示的是16个座子,保存着古代藏式围棋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演变特征,保留着围棋形成演变时期的模样,也许中原围棋来自于雪域高地;在西藏考古发掘中,有的墓葬出土了棋子,经专家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从青海玉树发现的与岩画共存、没有座子...
汉藏围棋可能源自同一本体 根据我对雪域藏式围棋相关历史文献、围棋论文、传说故事的解读和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推测分析:棋盘材质分四种,一种是藏地纺织的氆氇布制棋盘,一种是在平地上画出棋盘,一种是石刻棋盘,一种是塑料棋盘;棋盘上画有纵横各17道线路,合289个交叉点位,3道线路上绘制有星位座子,中央为天元;棋...
04 洛阳围棋博物馆 北齐/黄彩釉围棋罐 东汉以后,围棋子由天然的石子进化到了陶制棋子,装棋子的器皿也更加精美。馆藏的一对北齐黄彩釉围棋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让人爱不释手,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了先河。 与陶罐配套的围棋子为双面凸,大小均匀,质感细腻。这些围棋子的发现,...
相传17世纪初藏王桑吉加措同蒙古驻军统帅固始汗的儿子拉藏汗不和,双方兵力势均力敌,又不敢兵戎相见,便商定以下围棋来决定政权的归属。连下三盘,拉藏汗大获全胜,桑吉加措不得不让出王位。但还有一个正好相反的传说,藏王桑吉加措在对弈中,力挽狂澜,胜了拉藏汗,拉藏汗不得不回蒙古去了。看来,后一种...
据说,当时围棋在西藏被列为当然的体育项目,在一些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曾专门设有下棋的屋子,这即是丹巴加措所著书中副标题中所说的 “体育场”。《密芒吉单居》全书共32页。看过此书的人称,其中不仅有藏式围棋的下法和理论,还收集了一些棋谱。该书的原手抄本藏于甘南夏河拉卜楞寺,和历算书放在一起。 (摘自...
早在吐蕃时期的史料中就有"密芒"的记载:第三十一世吐蕃赞普朗日论赞,手下有一名重要的大臣叫做琼波·邦色,不仅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而且还是当时在全藏享有盛名的弈棋家。史传他经常邀请围棋高手摆开在副棋盘分别对阵。他密切注视各个棋局的进展,发现哪一方形势不利了,就亲自出马,帮助劣势的一方转败为胜。
藏式围棋与现代围棋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棋盘的布局不同,藏式围棋为17道,这与现代围棋的19道相比有所不同。其次,藏式围棋的座子数量更多,共计12个,比中国古代围棋多。当一方棋子形成吉祥图案后,会给予额外奖励,这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但并非核心规则。最为独特的是藏式围棋的...
身穿黑白服装的咒师,戴着面具,在画有藏棋盘的场地挪动,就如是以人代子下一盘神秘的密芒。据说在日喀则大竹卡的西藏本教(也有译为钵教)热拉雍仲林寺里,还保存着一部密芒阿即藏棋咒语经。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还收藏有一本关于藏式围棋的书《密芒吉单居》,意即《藏棋之理论》,作者是19世纪中期的藏族天文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