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薮鸟(Atrichornis clamosus),又名嘈丛鸟或西部薮鸟,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薮鸟。它们最初被以为是已经灭绝,但于1960年代在西澳州东南部再次被发现而确定未曾灭绝,保育计划亦因而展开。它们的群落被移往附近的Waychinicup国家公园及魄荣古如普国家公园(Porongorup National Park)。所有这些国家公园都有控制...
【动物世界】稀有鸟种---薮(sou)鸟 1840年代发现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干燥灌木林中,1889年后一度认为已经灭绝,但1961年又重新发现。现在知道分布在昆士兰,保护在拉明顿国家公园中。 薮鸟身长17~19公分,翼长约7~8公分;雌雄羽色相同,头上灰黑色,额黄色。背部为橄榄绿色,腰灰黑色,尾与末端黑色,羽端白色。飞羽基部、脸...
薮鸟形态特征详解:这种鸟类的身长在17~19公分之间,翅膀展翅长度大约为7~8公分。不论雌雄,它们的羽毛色彩相当统一,头部呈现灰黑色,额部则带有醒目的黄色。背部的颜色是橄榄绿色,腰部分则为灰黑色,尾部和尾尖则是纯黑色,羽梢则带有白色的边缘。飞羽的基部以及脸部、颈侧,从胸到腹部,全部呈现出橄...
薮鸟喜好群居,常与其它鸟类共同生活,一边嬉戏一边寻找食物,这种社交性使它们在鸟类社群中显得颇为活跃。繁殖期相当长,通常在4月至5月进入繁殖旺季,即使到9月仍能看到繁殖的迹象。它们在离地约1公尺的灌木丛中构筑巢穴,每窝平均产下3到4枚橄榄绿色带褐色斑点的椭圆形蛋。在自然景观中,薮鸟常见于...
薮鸟是雀形类中唯一没有叉骨的鸟,所以几乎无飞行能力。薮鸟在地上筑巢,巢庞大,有圆顶,并独特地垫着木浆,干燥后坚韧如卡片纸板。薮鸟为台湾特有种,普遍栖息于中高海拔700~2500公尺之阔叶林底层,溪头地区之树林中,或浓密的灌丛里。薮鸟身长17~19公分,翼长约7~8公分;雌雄羽色相同,头上灰黑色,额黄色。
棕薮鸟只有16厘米。和琴鸟相比二者体型差异虽大,但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却很接近。薮鸟体型似刺鹩而内部构造和习性均似琴鸟,其求偶时的炫耀行为也似琴鸟。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分布地域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临近昆士兰州的地区,数量稀少...
噪薮鸟,拉丁学名:Atrichornis clamosus,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琴鸟科、薮鸟属,主要分布于澳洲。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濒危(EN)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噪薮鸟,其中文名称即为噪薮鸟,拉丁学名为Atrichornis clamosus,被Gould在1844年命名为这一物种。在英文中,噪薮鸟有不同的称呼,包括Noisy Scrub-bird,Noisy Scrubbird以及Western Scrubird。这三种名称在不同的语境或地区使用,但它们实质上指的是同一种鸟类。噪薮鸟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
棕薮鸟,以其独特的名称在中国文化中被熟知。它的拉丁学名是Atrichornis rufescens,这个科学的名字记录了它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它是由Ramsay在1867年首次命名的,标志着科学界对其身份的认可。在英文中,棕薮鸟被称为Scrub-bird或Rufous Scrubbird,这体现了它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叫法,显示出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