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很多人都听说过,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是由物理学界大佬薛定谔提出来的。薛定谔的本意是想通过一只“既死又活”的猫,质疑讽刺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没想到结果事与愿违,这只猫最后不但没有让哥本哈根诠释销声匿迹,反而让量子力学名声大噪,最终哥本哈根诠释得到了主流科学...
既然放射性元素一直处于“衰变与不衰变”的叠加态,意味着猫也处于“生和死”的叠加态。但是根据经典物理学,一只猫不可能同时处于“生和死”的状态。当我们想知道猫到底是死是活,只能去观测,而在观测的瞬间,猫的最终状态才能确定下来。其实,薛定谔提出这个思想实验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表达对哥本哈根诠释的不满...
“薛定谔的猫”虽然是在量子力学领域下进行的思想实验,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也常常将“薛定谔的猫”来比喻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将“薛定谔的猫”表示事情无法预测性。也就是说,一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么它就会有两种结果,但我们一旦做了,它就只剩下一种结果。在没有选择时一切都是未知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
那么,该如何解释薛定谔猫这个思想实验中那只“既死又活”的猫呢?有好几种观点,比如说多世界解释,退相干诠释等。多世界诠释,也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理论,认为在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就发生了分裂,分裂出了其他宇宙。如果在我们的宇宙里看到的猫是活的,意味着在平行宇宙里的猫是死的。多世界诠释太具颠覆性...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这个粒子在同一时间内,既是这个样子,又是那个样子,还是这个样子,但是你观测结束后,这个粒子只会是其中一个样子,这就是薛定谔的猫。一种波函数 如果觉得这个解释依旧难以理解,那可以这样想一下,房间里有一个盒子,盒子里则有一只猫,还有一个盛放着毒气且容易被打碎的瓶子。在你打开盒子...
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实验过程如下: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不透明的箱子中,箱子里面放上一个放射性原子(衰变概率为50%),一个粒子探测装置,一瓶剧毒物质,一把锤子。如果放射性...
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的,这也是薛定谔本人想表达的思想。他就是想借助“既死又活”的猫这个荒唐的结论,表达对哥本哈根学派关于不确定性和叠加态的表述,对其进行质疑和讽刺。不过,让薛定谔没有想到的是,他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质疑最后竟然转变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薛定谔的...
以下是‘薛定谔猫’的实验描述.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 这个封闭的盒子内放置一个放射性原子、盖革计数器和毒气释放装置. 假定这个放射性原子在一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 衰变时发射出一个粒子, 这个粒子将会被盖革计数器探测到, 进而触发毒气装置释放毒气, 将猫杀死. 那么, 一小时之后, 这只猫...
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猫的生死可以看作是这种叠加态的体现——在观测之前,猫既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两种状态并存。然而,这样的概念在经典物理学中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对于物体状态确定性的直观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遇到一个物体同时处于两种不同状态的情况,但在量子世界中,叠加态是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