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细小,有棱。保护现状 云南蕈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分布情况 分布于云南的东南部,常见于红河及南溪河流域。就叶形看来,它和蕈树(拉丁名:A. chinensis)较近似,但后者叶倒卵矩圆形,质地稍厚。从资料判断,东经105°是两者的分界线。品种分类 ...
蕈树(学名:Altingia chinensis (Champ.) Oliver ex Hance)是金缕梅科、蕈树属植物。常绿乔木,高20米,胸径达60厘米,树皮灰色,稍粗糙;当年枝无毛,干后暗褐色;芽体卵形。叶革质或厚革质,二年生,倒卵状矩圆形。雄花短穗状花序长约1厘米,常多个排成圆锥花序;雄蕊多数,近于无柄。雌花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成圆锥...
植物名蕈树 拼音XunShu 学名Altingia chinensis (Champ.) Oliver ex Hanc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虎耳草亚目 科金缕梅科 亚科枫香树亚科 属蕈树属 组蕈树组 植物形态 草质藤本;茎无毛或近无毛,具条纹。叶膜质,长2-3.5厘米,宽7-10厘米,...
第7种,蕈树,别名阿丁枫、半边枫,蕈树属常绿乔木,树高20米,胸径60厘米,单个花序有15-26朵花,花期夏季,果期秋冬季。蕈树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和华东等地,在亚热带的常绿林里是一种常见的树木,也常被栽培于行道旁或园林,用来美化环境。蕈树属的植物还有窄叶蕈树、细青皮、赤水蕈树、海南蕈树、云南蕈树、...
蕈树属(学名:Altingia Noronha)是金缕梅科下的一属,本属约12种,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中国有8种,产东南至西南,其中最常见的为蕈树A. chinensis (Champ.) Benth. et Hook。本属多数种类的树脂供药用及香料用,木材很有价值,亦为养香蕈的母树。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顶芽被鳞片,长...
海南蕈树(学名:Altingia obovata Merr. & Chun)是蕈树科蕈树属植物,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干直径达1米。叶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5-11厘米,宽2-4.5厘米。雄花短穗状花序椭圆形,常多个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卵形,有褐色柔毛。头状果序近于圆球形。种子多数,细小,多角形,褐色,种皮坚硬。花期3月,...
蕈树科的化石花粉类型容易鉴定(球形,多孔,细网状纹饰,电镜下可见颗粒与穿孔结构),其化石花粉常被用来指示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常绿的枫香树属物种(旧称蕈树属)更偏好湿润的南亚热带-热带环境。 如果能区分落叶与常绿类型的花粉,对古气候...
蕈树的主要价值在于药用,其根部具有苦味,性平,入肝、肾二经,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症、肢体肿胀、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等。内服剂量为6-9克,煎汤服用。除了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蕈树还是我国南部的主要用材树种,其形态特征为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色,芽体卵形,叶革质或厚革质,...
蕈树以其根部为主要药用部分,其性质苦而平和,归属于肝、肾二经。最显著的功效是消肿止痛,适用于多种风湿相关症状,包括无论寒热都可能出现的肢体肿胀、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以及跌打损伤后的局部青瘀和活动受限。其传统用法是内服,剂量为6至9克,以煎汤方式服用。除了药用价值,蕈树的木材富含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