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字的创造者 1953年,蔡方荫发现书写“混凝土”时不仅费时,还经常出错。于是,蔡方荫萌生了简化“混凝土”的想法,便用“人工石”代替“混凝土”,不久他发现“人工石”写起来虽简单,但是很占空间,于是他进一步把它简化成一个字——“砼”。1955年,...
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6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
蔡方荫(1901—1963),江西南昌人。土木建筑结构学家。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1928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
蔡方荫是中国的一位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基本信息:江西南昌人,生于1901年,逝世于1963年。教育背景: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192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职业生涯:在纽约珀迪亨德森事务所任顾问工程师。1930年归国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土木...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江西南昌人。土木建筑结构专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1928年在美国纽约建筑公司任设计工程师。回国后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讲授阴影学、建筑工程理论等课程。“九一八”事变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194...
蔡方荫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结构力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在变截面刚构分析与桁架刚构分析方面,蔡方荫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一般刚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更为简洁实用的分析手段。他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该方法有效地计算了各挠曲常数,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
1955年,蔡方荫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在这一年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南昌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工学院院长。1951年后,蔡方荫出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1953年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字孟劬,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土木建筑结构学家,生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蔡方荫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1925年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