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兵变的主体是镇守北边重镇蓟镇的南兵,也就是通常被称为戚家军的部队。这些南兵主要由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的士兵组成,他们在戚继光的统领下,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拥有着东亚最先进的装备,被誉为 “16 世纪东亚最强军队”。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浙兵(即戚家军)的表现十分突出,其中吴惟忠所部更是根正苗红...
蓟州兵变过程涉及士兵因待遇不公而发起抗议,后演变为武装冲突,经官方介入调停,最终平息事态,恢复了军队的正常秩序。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蓟镇三协的南方士兵因薪资长期拖欠,情绪高涨,群情鼎沸。蓟镇总兵王保将南兵骗至演武场并诱杀。《两朝平攘录》载:南兵撤回平壤途中,因王赏未给在石门寨喧闹。王保与...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是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八年成立于浙江义乌的一支锐军。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法出众,堪称明朝最强的职业化军队。 从成军开始,戚家军经历了血与火的锻造,血战倭寇,平定倭患,合剿内患,移师蓟辽,出征朝鲜,抗击北虏,戚家军的足迹走遍了大明朝的南北。这是一支钢铁一样的军...
蓟镇新总兵王保代表北军的利益,对于戚家军鼓噪要求加饷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称其图谋兵变,在演武场上击杀多人,血流遍地。北军在屠戮南兵的时候,疑似顺手还抢了周边的商铺。所谓的“蓟镇兵变”的结果,被害者有数百到3300的说法。根据随后吴惟忠重新被起用,又到浙江新募1000多人来估计,有1000多名戚家军...
在副总兵吴惟忠的引领下,以浙江兵为核心的蓟辽军善用火器,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重要支柱。他们攻克了牡丹峰,收复了平壤,而浙兵部队始终是首个冲上日军阵地的先锋。特别是在平壤战役中,年过六旬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在左肋中弹、鲜血染透战甲的危急时刻,依然坚守在最前线指挥作战。而且,这些南兵不仅在战场...
万历十三年,饱经弹劾、调官挫折的戚继光无奈辞官回乡,战士们虽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所幸,在戚继光多年训练下,戚家军早就养成了严格的训练模式,并不会因为统帅的离开,而一蹶不振。真正击垮戚家军的,是10年后的一场兵变。《神宗实录》上书: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
此前写过两篇关于蓟镇兵变的文章。主要以当事人所写的《滦东平叛记》等文献为依据,证明兵变的真实原因,并非是当代学者所猜测的“拖欠军饷”,而是索取“功赏”——明朝政府没有承认的朝鲜之战功赏。 详见下文。 如何评价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 最近,又读了明朝刑部的叛兵口供记录《石门叛卒招由疏》。了解到更...
比如蓟州兵变中兵变军队是“戚家军”的说法,参考的就是《明史·王保传》中“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而蓟州兵变原因是因为欠发军饷,和北兵趁机大开杀戒,则是将《两朝平攘录》的记载“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如松攻平壤时约先登者给银万两,南兵果先登)鼓噪于石门寨”和“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
但是蓟州总兵没钱,所以几个高官商量了一下,竟然决定把这些闹事的浙江兵给杀了。于是蓟州总兵王保就哄骗浙江兵,声称要发饷,把这些闹得最厉害,最渴望得到饷银的浙江兵,手无寸铁的诱骗到了蓟镇的校场。随即一声令下四面铁骑冲出,校场就变成了屠宰场,对浙江兵举起屠刀的,是镇守蓟州的北方兵卒,他们早就看浙江...
编者按:万历朝鲜战争中浙兵(即所谓“戚家军”)的表现,一向有一些争议。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蓟州兵变,导致上千浙兵遭到友军屠杀,也毋庸置疑使人扼腕。 援朝战争中有三名出身浙江的指挥官——吴惟忠、骆尚志、李必迪,合称南兵三营将。但其中,只有吴惟忠所部和戚继光有直接关系。《明史·王保传》载——“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