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蒙藏学校是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在清代咸安宫三学及理藩部蒙古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建立。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培养训练蒙、藏等民族人员的学校,简称蒙藏学校,亦称蒙藏学堂。沿革 先后隶属于蒙藏院和蒙藏委员会。校址在北京市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停办。1923年恢复。“五四”时期,该校...
1924年秋,李裕智、多松年、孟纯、王秉璋、佛鼎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1925年9月,奎璧、乌兰夫、赵诚、高布泽博、云润、贾力更等,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李大钊...
走进蒙藏学校旧址,这座被商圈环绕的四合院古朴中透盎然生机。院落占地面积约1.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东院、西院。西院设有“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两个展览共陈列有450余张照片,近300件实物、文献和档案。据介绍,这座院落...
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在蒙藏学校旧址学习、生活过的师生,回忆当年在这里的一点一滴。一位在蒙藏学校旧址学习过的老校友动情回忆,“那的确是一段朝气蓬勃的岁月,身上总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的民大附中校园,刀维洁(左二)和同学合影。受访者供图 张龙翔(1963级学生):那是一群真诚的先生...
蒙藏学校,不管是百年之前,还是百年之后,在历史底蕴深厚和名校林立的北京城,都算不上显眼,但乌兰夫和《内蒙古革命史》(郝维民主编)给予的评价却道出了其地位:“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38号,原为石虎胡同7号、8号两栋建筑;其中,石虎胡同7号始建于明初,清代改建为右翼宗学;石虎胡同8号始建于清代,后称”毓公府“。民国五年(1916年)10月,石虎胡同7号与8号合并为一处,国立蒙藏学校搬迁至此;1951年,改为中央...
在蒙藏学校旧址东院吉林体验区,庞氏满族油茶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庞明将现场演绎传统油茶制作,观众可在此品尝香气四溢的“庞氏满族油茶”,体验传统油茶面的铁锅炒制技艺。古韵新声非遗代表。赵家古筝艺术,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古筝技艺,源于山东古筝艺术,首次将山东古筝与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既是对山东筝派传统技法...
重新开放的蒙藏学校旧址。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温故专题展】新派亲王创建蒙藏学校 “世守漠南”印章原件展出 藏身于北京闹市区的蒙藏学校旧址,古朴静谧,草木新绿。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首先带记者来到展厅的旧址微缩景观前,“旧址分东、西两个院落,东路建筑为三进院落,西路建筑为四...
北京西单商业区最繁华的路口,一座古建筑群落迎来开放日。有几家百货商场隔着天桥,与其相对而望。这里是蒙藏学校旧址,是中国第一所民族学校,20世纪20年代,乌兰夫、荣耀先、多松年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求学,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十多位共产党员在蒙藏学校组织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