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囚禁的日子过去,董卓重受征召。起初的战事颇为顺利,很快便攻占了数座叛军据点。这一次,董卓深吸一口气,暗自发誓定要立下赫赫战功,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如此便可名正言顺掌握重兵,为日后打算积蓄实力。然而就在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朝廷的调令突然而至。原来中央军阀袁绍疏通关系,取得调动董卓部队的批文。
而更为关键的是,董卓此人好无武无谋,行军打仗也是个无能之辈,在之前的黄巾军起义中,他就被杀得丢盔弃甲,险些丧命,若不是正好刘关张三兄弟率领军队从附近路过,帮助董卓杀退黄巾军,董卓的生死都是一个未知数。 黄巾暴乱被平复之后,朝廷论功行赏,像董卓这种没有任何功劳的将军,自然应该被贬谪,可是事实却让我们...
卢植曾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与董卓打过交道,当时他正在冀州平乱,因为没有对宦官左丰行贿,遭到其忌恨,因此左丰向汉灵帝进献谗言,最后卢植被免官押解进京,而接替卢植统帅大军的就是董卓。当时卢植就与董卓有过短暂的接触,而正是这一面之缘,让卢植深刻明白董卓是一个豺狼。中平元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想要...
公元189年,受到黄巾起义冲击的东汉帝国,终于在外戚与宦官的火拼下,被西北军阀董卓攫取了中央政权,这是相当富有代表性的一幕。外戚与宦官这两股在东汉中后期交替控制朝政并且两度发动党锢之祸禁锢士人做官渠道的势力,最终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不仅解除了党锢政策,而且还在何进被杀、袁绍屠宦、董卓进京等一连环事件的扰攘下...
是夜,黄巾军大败逃散,皇甫嵩趁机追击,最终成功击杀贼首波才,斩首数万敌军,很快就平息了颍川等地的叛乱。皇甫嵩也一战而获封侯。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于此同时,在北路平叛的卢植、董卓这两个所谓的名将,却因为战事不利,而“毫无作为”。汉廷一看,您二位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吧!皇甫嵩又成了北...
事实上,与黄巾起义相比,小编认为,董卓乱政对于东汉的危害更大。 若非董卓乱政,像袁绍、袁术等人不会有割据一方的想法,类似于曹操和刘备一样的枭雄,也不可能一跃而起。但正是因为董卓乱政,正好给了这样的人机会。小编甚至认为,即便没有董卓乱政,也会出现何进乱政、袁绍乱政等等。灵帝刘宏去世之后,无论是刘辩...
虽然因为皇甫嵩的儿子的“责以大义,叩头泣请”,董卓没有杀皇甫嵩,但皇甫嵩从此就在董卓的控制之下了。王允和吕布设计诛杀董卓之后,曾有人建议王允,因为皇甫嵩之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已经“威震天下”,所以可以让皇甫嵩代领董卓原来的下属。皇甫嵩确实也受命到郿坞接管了董卓在关中的余部,但并未能完全控制...
三国最初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雏形,天下的政权被董卓掌握,天下一片混乱。董卓并不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即使它存在一定的实力。他整日沉迷于享乐,用霸权执掌当时的证券。昏庸无能的董卓身边总有一群大臣跟随着他,但是依旧有像王允这样的忠诚很排斥他,一心想把他扳倒。权利已经在董卓的手上了,况...
董卓那次征讨黄巾失败是纯纯的倒霉,这件事得从他的前任卢植说起。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
历史教材中的三国时期,各种标志性事件的解读各有不同。黄巾之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董卓进京使得朝政陷入混乱,而赤壁之战则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这些答案听起来很合理,但并不是历史界普遍认可的确切说法。根据正史的划分,三国时代只有一个开始时间:曹丕即位称帝,取代汉朝。在古代史中,为什么这一时刻被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