榼子,是胶东地区常用的一种带有图案的面食模具,每逢七夕、春节等节日,或家有喜事时,人们都会用榼子做出寿桃、莲蓬、小鱼等各式图案的饽饽。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的葛村榼子久负盛名,其制作技艺传承了200余年。2019年,葛村榼子制作技艺被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兴盛的时候,八成村民都以做榼子为营生,现在...
青岛市即墨区葛村榼子:刻刀飞转 匠心流传 匠人眼神专注,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木屑翻飞,一个个寓意吉祥的榼子跃然眼前。青岛市即墨区葛村榼子在胶东地区又称“饽饽榼子”,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葛村榼子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即墨葛村王姓家族世代相传制作榼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整个胶东地区非常有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县市的商贩们都慕名前来批发分销。凝聚了传统文化的“饽饽榼子”品种繁多,花样各异,寓意也不同,发展到现在,实用性虽然开始减退,但是文化收藏价值开始提升,王承厚作为“葛村榼子”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葛村榼子最早记载于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而其作为即墨地区的一门独特手艺,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王丕文说,“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地下放后,王家葛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榼子”。作为葛村榼子第十九代传人,王丕文从十四岁起,便在集体所办的工厂里开始了自己的榼子制作之路。在那里,他学习如何...
葛村榼子,是即墨当地久负盛名的民间木雕工艺品,又称“饽饽榼子”“果模”“糕饼模子”“榼花”等,是一种带有花纹图案的模具,用来印制面食,因产于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办事处葛村而得名,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年关将至,年味越来越浓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购入葛村榼子,准备制作过年的花样馒头,迎接新一年...
“饽饽榼子”最早记载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后经各朝代发展延续至今,尤以即墨葛村榼子最负盛名。手工雕刻榼子是葛村王姓家族世代相传的一个独特的手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2年葛村榼子还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丕文也成为传承人。王丕文制作榼子只用年头久的老梨木,因为这样制作的榼子不...
即墨非遗文化之“葛村榼子”‘食印’是全国通用的学名,它在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 即墨这一带一般叫“饽饽榼子”“面榼子”,尤以葛村的榼子最为有名。山西叫“榼榼”,南方各地叫“粿模”“糕印”“饼印”等等。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木、石、陶、玉、瓷、砖、锡、塑等都有,多为就地取材。史料记载,秦始皇...
讲述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葛村榼子”非遗传承人王承厚 胶东人爱吃面食,逢年过节,餐桌上必备大馒头。“梅兰竹菊”“飞鸟游鱼”……要做出各色花样的馒头,离不开模具——榼子。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都刻进了榼子里、印在了馒头上。从明末清初开始,做榼子就是俺葛村王家祖祖辈辈的好手艺。13...
青岛市即墨区葛村榼子:刻刀飞转 匠心流传 匠人眼神专注,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木屑翻飞,一个个寓意吉祥的榼子跃然眼前。青岛市即墨区葛村榼子在胶东地区又称“饽饽榼子”,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葛村榼子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王丕文在美丽的即墨古城内创立了老村子榼子坊。同时,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聘请他为葛村榼子技艺的传承人,让他有机会免费向公众传授、展示和表演葛村榼子的雕刻技艺。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王丕文,依然在葛村榼子木雕艺术的殿堂里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他以双手为笔,以匠心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