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数次落第对他影响极大,我们能看到他的很多落第题材的诗作:《落第》、《再下第》、《下第东南行》、《下第东归留别 长安知己》《失意归吴因寄东台 刘复侍御》等,直到考中后,孟郊终于一朝得志,兴奋地写下《登科后》。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孟郊的科举三部曲:《落第》、《再下第》与《登科后》。唐德宗...
名落孙山愧难当 上文提到的孟郊及第后春风得意,可他前两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第二次落第后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一晚上多次起来哀叹,勉强睡着了却因时间太短,梦中都来不及走到家。曾经两次在长安落榜,只能用泪眼看长安的景色和鲜花——这与他及第...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一首落第唐诗——晚唐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晚唐时期,国家内有党政,外有藩镇,危机四伏,整个唐王朝已有日薄西山之象。朝中腐败和科举弊端也积重难返,若是没有权贵背景,几乎...
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出了诏令,令天下“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这是一次皇帝临时召开的特殊的附加考试,杜甫对此非常重视。他在第一次落第之后漫游南北,结交名士,也积累了不错的名声,所以他认为不论是自己的才学还是名望,都够条件高中皇榜了。然而,这一次的主考官正是当朝宰相李林甫,这是一个在整部历史中...
尽管大多数落第士子最终沦落社会底层,但他们相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仍然是社会的佼佼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生存活动对地方社会的各方面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影响力并非全然正面,其中也不乏一些负面的影响。追求功名,科举考试成为仕途捷径。随着元代恢复科举考试,士人为了进入仕途,纷纷参加科举考试。即使...
晚唐诗人高蟾也是屡试不中,上面这首诗就是他落第后拜访高侍郎的题赠诗。诗中的“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比喻的是那些有门路有靠山的得中进士。他自己则是“芙蓉”,即荷花,既不能“和露种”“倚云栽”,也占不到春光,只能在秋天的江水里寂寞地生长。诗人虽然揭示了科举考试的不公平,但是从最后一句看...
孟浩然科举落第,归隐田园,写下一首诗,经久流传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王维之后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因为是布衣,又叫作孟山人。他年轻时发奋读书,追求功名,40岁时游历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这次应试失利对他的信心是极大的打击,他的满腹经纶竟无用武之地,心情十分苦闷。他犹豫不决,心情很复杂,想直接上书...
这次拣选,后来便称为大挑。自此以后,每六年举行一次,各省参加会试的落第举子按名额比例,大挑为知县或教职,从而步入仕途。先取强壮,后取人品 齐如山在他的《中国的科名》一文中,对举人大挑有个简短的文字介绍。他说,举人大挑“由皇帝特派亲贵王爵或贝勒任之,挑得一等者做知县,二等者做教官”,这种挑选法仪...
落第士人走上反击朝廷之路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朝廷产生了不满 对于家庭普通的学子来说,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豪赌。一次科考失败,可能还会安慰自己是时机未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一直未能中举的士人,自然就会对朝廷产生了不满。对朝廷产生不满的个人因素 首先来说,这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大多有着...
落第诗词趣事|钱起多次落第,最后凭湘灵中举 文:枯木 【落第诗词趣事序】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社会能够采取的相对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优越性在于公开选拔、优中择优,使得寒士有机会平步青云,从而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因而得到广大文士支持。自隋朝正式推出一直到清末,一直占据选官制度主要地位,并对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