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中学时即感于日人稻叶君山编写的《清朝全史》(1915年)“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发愤撰写清代史。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上卷,当时萧仍只是一名大学生,二年后出版中卷,甚受梁任公及日人今西龙激赏,亲自为此书写序,称他“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1]。朱希祖在序文中...
2024年岁末之时到2025年开年之际,我利用难得的十天年假,沉浸在中国“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的史学名著——《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之中。感谢小友不远万里,从国内为我寄来这本《清史大纲》。回想起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求学的日子,我曾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和毗邻的首都图书...
因此萧一山草属《清代通史》时,虽有牛犊险入虎穴的勇气,但也意识到须在史料方面寻求突破,既要有超越前此所作“清史”的通识,又不致贻笑于考据派(先生谓之“新汉学”)。而就清宫史料而言,当时也只能在北京,可获近水楼台之便。有幸的是,萧一山初来故都,即躬逢史界盛举,...
最后一项,萧一山既诿责于“校对疏忽”,辩解说“印讲义作者均不校对,一委诸印刷局手民,故别字连篇也”,此处也不再赘。惟前三项兹事体大,质言之,包含了史法、史料、史观及史事考辨,荦荦大端,多关系“史学根本问题”者,与萧一山诸反论合观比勘,足资启发。窃以为“中国近代史学科”发轫期的学术派分、...
按:1930年代初,在两位年轻的历史学家陈恭禄与萧一山之间,围绕后者所著《清代通史》下卷,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主战场,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异常激烈的“文字战”。当年(1932),陈恭禄三十三岁,为金陵大学历史系讲师,萧一山三十一岁,为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论战过后,后者搜罗各方辩论文章,辑成《〈清代通史〉下卷讲...
萧一山学人评价主要有以下方面: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对萧一山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学力精深,技术罕见,学术造诣未见其止境,并对萧一山寄予厚望,相信他的学术之路还远未到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今西龙的评价:今西龙对萧一山同样充满敬佩和期待,他指出萧一山年轻有为,既有天赋的聪明,又有丰富的...
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下讲稿辨论集》,北平中华印书局1934年 陈恭禄(1900-1966)裘陈江编校:《陈恭禄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萧一山研究有大刀阔斧,创榛辟莽之功,然不以史料、考据见长,似为当时不少学界中人所认同。谢国桢便说“作者的三卷《清代通史》能弘而不能精,这是不可讳的事实”(...
萧一山的学问追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他致力于人文化成,追求中国文化的和谐人格;其次,他坚持民族主义,期望通过救亡图存来彰显民族自信;最后,他推崇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道德事功并重,以孔门中庸为核心。总的来说,萧一山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学者。他的学问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上,更...
萧一山,一位以《清代通史》而名噪文坛的学者,其生平逸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仅22岁,他就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这一成就在近世学术界可谓一件奇闻轶事。与李宗仁的交往始于抗日战争期间,萧一山在西北联大担任文学院长,并成为国民参政员。在1943年,通过方先觉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