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学者、这样高规格的书家,如此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莫友芝的书法成就决非浪得虚名。民国八年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 莫友芝(1811-1871) 释文:大有,元亨。初九,无...
在隶书方面,莫友芝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隶书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因此他的书法作品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
莫友芝的弟弟莫庭芝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莫祥芝在江浙为官20年,沈宝桢评价他“风骨遒劲”。莫友芝次子莫绳孙,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法国,任参赞。回国后专注藏书,整理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嘉庆二十三年左右,莫与俦在家中屋后建造了影山草堂,这里充满了莫友芝童年的回忆,莫友芝...
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毛诗》、《尚书》。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
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生于贵州独山,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是清代嘉庆四年的进士,曾任职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重要书籍。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便开始诵读诗书。他对...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精音韵训诂,通金石目录,工诗文,擅书法,名重当世。先后入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幕,同晚清众多重要人物往来密切,与曾国藩交谊尤深。其学淹贯四部,于经学、小学、史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均有著作,目为一代...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
莫友芝是晚清贵州省独山州人(今独山县),字子偲,号郘亭,晚年称眲叟。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年(1871年),享年六十一岁。他的父亲叫莫与俦,是清嘉庆乙未进士,曾当过四川盐源县知县。但他淡于仕途,后来改任贵州遵义府学教授,提倡朴学。
导语:莫友芝,我国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莫友芝在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以及目录学等领域杰出的成就。碑学酝酿于清初,至乾、嘉、道时期大盛。到清末,“碑学”一词成为金石、书法的一个专门术语。在碑学宗匠邓石如之后,出现了伊秉绶、...
莫友芝在中秋节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首《中秋怡轩对月联句》,是他和他弟弟的对吟之诗。“怡轩”是当时他们的书斋名。在中秋节的晚上,他们到书斋静坐赏月,心生感慨,兄弟俩相互唱和,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怀和追求。“闲轩久不开,幽意亦未歇,新瞻前树,满放中秋月。”书斋已经很长时间没开了,似乎可以感觉到...